央广网杂多10月17日消息(记者张雷)澜沧江正源扎曲发源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扎青乡境内的吉富山区域。10月14日,“同饮一江水、共话澜湄情”2020澜湄万里行中外媒体采访团第二站前往澜沧江源第一县——杂多县。

  早晨从玉树市出发,驱车沿214国道转345国道向西,穿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澜沧江源第一隧道,历时3小时,行程210公里,抵达海拔4200米的杂多县。

  “杂多”为藏语译音,意为扎曲河源头。发源于杂多县扎青乡境内吉富山区域的扎曲为澜沧江正源,杂多县因此享有“澜沧江源第一县”的美誉,同时还是中国冬虫夏草第一县、中国雪豹之乡、格萨尔说唱艺术之乡、雪域山歌之乡、雪域牦牛文化发祥地。

  下午,采访团首先来到杂多县第二民族完全小学采访。地处澜沧江源的这所学校以“爱惜自然,做生态环境忠实的保护者”为生态理念,从2016年开始,将环保课程作为校本课程纳入教学计划,每周定期安排一课时,唱环保歌曲,用藏语书法写环保标语,对三年级及以上班级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同时开展“垃圾换文具 小手拉大手”、用废弃饮料瓶和纸盒制作手工艺品等环保活动,培养学生保护澜沧江源头的生态环保理念。

杂多县第二民族完全小学学生用藏语书法写环保标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张雷 摄)

  学校还开设了格萨尔文化传承班第二课堂。格萨尔王是藏族人民引以为自豪的英雄,格萨尔史诗是中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国家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格萨尔史诗说唱中有不少关于环境保护的内容,格萨尔文化传承班将历史文化、民族音乐与环境保护教育有机结合,寓教于乐,累计有200多名学生参与。

  当天下午,格萨尔文化传承班一至六年级的学生身着鲜艳的传统民族服饰,进行了一场格萨尔史诗说唱表演。格萨尔文化传承班学生吉然多杰对记者说:“我今年12岁,上六年级,我喜欢英雄格萨尔,也要积极参加家乡的生态环境保护。”

杂多县第二民族完全小学格萨尔文化传承班学生表演格萨尔史诗说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张雷 摄)

年龄最小的一年级学生在表演格萨尔说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张雷 摄)

教师在对格萨尔文化传承班学生进行辅导(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张雷 摄)

  结束杂多县第二民族完全小学的采访,采访团来到杂多县城外的澜沧江边,集体采访干部、牧民生态管护员和学生环保志愿者。

  杂多县萨呼腾镇闹丛村村民噶洛2015年成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澜沧江源区生态管护员。他告诉记者,闹丛村有85名生态管护员,每人每月有1800元津贴,主要任务是保护澜沧江源头水源、野生动植物。他们7个人一组,每天骑摩托车巡河巡山,捡拾垃圾,制止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去年当地出现特大雪灾,野生动物觅食困难,他和其他生态管护员给野生动物送草料、食物。

杂多县干部、生态管护员和学生环保志愿者在澜沧江边接受采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张雷 摄)

  噶洛表示,随着生态环境的恢复,现在雪豹、金钱豹、狼、棕熊、猞猁、藏野驴、白唇鹿和狐狸等野生动物都多了。人与自然和谐最好的表现是野生动物不怕人了,经常在县城和乡村附近出现。现在大家都有保护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的意识,国家给了我们这么好的政策,生活在澜沧江源头的我们有义务保护好水源生态,澜沧江源生态环境有很大的改善。

  据了解,目前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园区共聘用生态管护员7752名,实现了园区内有户籍牧户“一户一岗”。

  傍晚时分,采访团结束当天的采访返回杂多县城。暮色中,在澜沧江边草场上,一群牦牛在悠闲地吃草,构成一幅优美和谐的画面……

暮色中,澜沧江源牧区构成一幅优美和谐的画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张雷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