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第二届中国节水论坛在甘肃兰州开幕(央广网记者 张磊 摄)

  央广网兰州10月10日消息(记者张磊)记者从正在召开的第二届中国节水论坛上了解到,地处西北的甘肃省在近年来大力实施深度节水极限节水,较“十二五”末,万元GDP用水量下降28%,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33%。

  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横跨我国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三大自然地理区,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战略通道,也是黄河、长江、内陆河的重要水源涵养区。但是,当地多年平均降水量279毫米,是全国降水量的43%,72%的国土面积为干旱半干旱区,多年平均自产水资源量270.9亿立方米,居全国倒数第4位,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全国的1/2,耕地亩均水资源量为全国的1/4。多样的地形地貌和特殊的气候条件使我省成为全国水资源最紧缺、生态环境最脆弱、节水需求最迫切的区域之一。

  在此背景下,甘肃省立足省情水情,围绕节水型社会建设进行了长期不懈探索,先后实施了一大批重大水利骨干工程,有效缓解了水资源短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全省用水总量由最高时期2006年的123.4亿立方米下降到2019年的110亿立方米,地下水开采量由最高时期的35亿立方米下降到2019年的24.6亿立方米,地下水超采区面积减少了5140平方公里,占地下水超采区总面积的31.4%。

  自2019年以来,甘肃省还按照“节水优先”和“深度节水、极限节水”思路,在全面遵循《国家节水行动方案》的基础上,印发实施了《甘肃省节水行动实施方案》,明确了2020年、2022年、2035年三个阶段主要节水目标。同时,严格落实“节水优先”治水思路,坚持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把节水贯穿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的全过程、全方位、全领域,以“深度节水、极限节水”标准体系为导向,以加强水资源管理、节水评价等用水监管为抓手,以推进重大节水工程、完善节水激励机制为保障,突出重点区域、抓好重点环节、落实重点任务,通过“五个节水”(制度节水、模式节水、机制节水、工程节水、管理节水),实现“两减两增”(节水减用、节水减排、节水增绿、节水增效),促进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不断创新探索节水新路,构建“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为全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