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9月21日消息(记者傅闻捷)今天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也是上海启动“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试点”一周年的日子。当日,来自市民政局发布的信息显示,相关试点初显成效,首批参与试点的28个街镇中,有27个街镇取得阶段性成果。市民政局同时宣布,第二批试点即将正式启动。其后,建设力度将逐年加大,力争到“十四五”期末,将全市绝大多数街镇建设成为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并最终建立“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的上海模式与上海标准。

  为确保试点持续性、长效性,一年来,市民政局给予了试点项目稳定的政策支持及资金保障。市民政局明确,每一批“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试点”均为期三年,并为此专门出台了《上海市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指引》(试行),要求参与试点的各区、各街镇在政策指导下开展试点建设。

  市民政局同时明确,“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试点”的项目经费由市区两级给予支持保障。市级资金按三年试点周期拨付,第一年30万元,第二年15万元,总计45万元。同时,区、街镇按照不低于1:1的比例配比。试点的第一年,首批街镇配套资金总额已达910.5万,平均各街镇33.72万元。

  根据市民政局要求,一年来,各试点街镇普遍依托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等设施,建立了“社区老年认知障碍支持中心”。截至目前,全市27个试点街镇建设的“社区老年认知障碍支持中心”,场地面积总计已超过8347平方米。其中,13个街镇配备的是独立的认知障碍社区支持中心。

  此前多年间,由于许多老人及其家属对老年认知障碍问题不了解、不重视,往往忽略许多早期征兆,直至老人迷路走丢、出现一些异常行为,甚至出现伤人或自伤时,才进行就医。但这时,往往已经错过了干预延缓的黄金时间。

  作为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试点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认知障碍风险测评十分关键。尽早介入认知障碍老年人的病程,就意味着可以通过专业训练延缓病程发展、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截至目前,27个试点街镇共完成认知障碍风险测评58084人,平均每街镇2151人,超额完成目标。其中,长宁区江苏路街道累计完成1.07万例筛查,覆盖辖区内80%以上的老人;华阳路街道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开展专业合作,采用整群抽样的方式,得出了具有科学研究价值的数据。

  在认知障碍友好社区试点过程中,还有一项实践十分有意义,即“家庭支持服务”。有人将认知障碍老人的照料比作是“漫漫无尽头的荒漠”。随着病程的发展,许多老人会出现走失风险,需要全天候的关照;也有一部分会有不同的行为问题,或许无理取闹、或许不配合洗澡等,家属在照料过程中面临的种种困难与压力外人难以想象。

  在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试点中,各个专业社会组织在社区落地家属支持中心,建立家属俱乐部社群、开展家庭照料者培训、和“记忆咖啡”等心灵喘息活动,逐步建立起一套丰富全面的家庭服务体系。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家属们获得从照护能力到自身心理慰藉等多方位支持,认知障碍老年人也能得到更好的照料。

  在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试点即将年满一年之际,市民政局对首批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试点单位开展了评估。结果显示,得分100分以上(总分110分)的9家试点单位中,其承接机构大多在老年认知障碍领域开展了较长时间的探索,拥有了丰富的经验和一定的积累。

  但是,在首年的建设探索中也不免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在试点过程中,承接服务的社会组织能力存在一定差距,对于专业要求更高的风险测评、早期干预、家庭支持等专业性较强的内容,有些组织显得力不从心。

  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对试点街镇和社会组织进一步深化培训,除整体项目设计、管理模式外,还要进行模块化专业能力培训。

  此外,还将逐步完善风险评估体系,精准掌握上海认知障碍人群数据及社区状况。逐步健全项目评估及督导体系,制定更细致、更明确、更全面的评估标准。

  未来,上海将稳步加快试点建设的步伐,每年分批在全市范围内推广。秉持“共享共建、全民受益”的核心理念,稳步建立老年认知障碍的全流程、全方位服务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持续的“上海模式”,在现有的建设指引基础上最终确立地方标准,在“十四五”期间实现全市街镇的普遍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