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余江9月18日消息(记者王一凡 通讯员陈建红)时值初秋,太阳西斜,青山如黛,渐起的暮色笼罩着余江邓埠镇一大片田野,清风吹过,泛起层层绿浪,与远处的炊烟构成一幅乡村水墨画。正是晚稻破口抽穗期,在田间劳作的农民刘大伯看着长势良好的禾苗,笑眯眯地对身边观察农田病虫害动态的男子说,“7月的洪水把我家晚稻秧苗都冲毁了。谢谢小郭你指导,补种成熟时间短的品种,不然哪有我的晚稻丰收啊。”

  余江特聘农技员郭小兵(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刘大伯口中的“小郭”,就是余江特聘农技员郭小兵。他身形瘦高,脸上写满质朴、骨子里透着精干,目光敏锐,身手麻利,一看就知道是个非常干练的技术能手。他带着初心,在家乡孜孜不倦地推广农业技术,用知识和汗水为农民铺就致富路,让家乡变得温情满满。

  潜心钻研 致力提高粮食产量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后来又学的农业。我将用我的毕生所学,为这片土地,以及乡亲奉献我的精力。”郭小兵在他朋友圈如此写道。

  他曾经是一名军人,1996年,18岁的他走进兵营,圆了他从军报国的梦想。1999年,郭小兵告别心爱的军营回到余江。此时,他已是余江粮食局的一名职员。许多人羡慕他端上了一个“铁饭碗”,不甘安于现状很想有一番作为的郭小兵却对种子与农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成立种子公司后,他的种子事业逐渐向好,他的农技学养也越来越丰富。利用自己的农技特长,专注于水稻产量更高新品种的开发、推广,增产,更是他潜心专研的内容。

  任何一种水稻新品种的推广,都会受气候、土壤、种植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产量高低更会受到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制约。因此,要不断攻克水稻的单产记录,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为了改良与安徽农科院合作的水稻品种,使之在本地提高产量,那段时期郭小兵除了整天忙碌在田坎上,他的家里,更是堆满了水稻的资料、文件和自己记录的详尽数据。从试验种子的装袋、浸种、催芽、播种、育秧,到田间小区安排、插秧、再到之后的耘田、除草、喷药、防虫等一系列田间管理,郭小兵认真把握实验的每一环节,确保品种试验数据的准确无误。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郭小兵推广的常规水稻品种、尤其是早籼615,亩产达1200斤以上,比一般的品种亩产1000斤对比,每亩增产200斤以上。由于产量高价格实惠,深受本地农民欢迎,每年销售超一百万斤种子,由此农户至少可增收2千万斤稻谷。邓埠水稻原种场的种粮大户陈生荣每年种植200多亩早籼615,望着黄灿灿的谷子,陈生荣拉着郭小兵的手,满脸喜悦:“我两百亩就多4万斤啊!”

  今年春疫情期间,为解决贫困户早稻种子困难,郭小兵捐赠1万多斤价值约7万余元的早稻优质水稻种子,发放给11个乡(镇)的部分贫困户,助力他们春耕备耕。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以群众的需求和利益为主,是我的使命。能帮到群众,看到产量收益都增加,我感到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郭小兵说。

  乐于奉献 积极输送农技入户

  “郭技术员,今年我家的火龙果丰收了,多亏你了!”日前,锦江彭新纲合作社20余亩火龙果丰收上市了,产量高、甜度好,受市场欢迎。彭新纲特意向郭小兵打来电话表示感谢。

  前段时间火龙果生长期,彭新纲发现很多花儿异常凋谢,坐果率严重下降。心急如焚的他打电话向郭小兵求助。

  郭小兵火速赶到果园里,察看后指点他:“摘除花筒在花期管理阶段很重要,要掌握好摘除花筒的时机,还可以土壤里添加树叶、药渣、菌渣等来让土壤更疏松,有利于增肥、挂果。”末了,他再提醒摘除后及时施药防治病虫。郭小兵娴熟的指导,让种植户的火龙果质量口感提高了很多。

  像彭新纲一样打电话求助的,还有很多农户。在郭小兵的手机里,存着六七百个农户的电话,覆盖了余江大部分行政村。平时他的电话24小时开机,遇到电话、微信视频指导不了的农技问题,他就驱车入村下地现场指导。时间一长,他成了农民成最信任的朋友。

  今年春,疫情控制情势向好后,余江农民全面恢复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很高,向郭小兵咨询求助的电话经常响起。有天晚上,平定乡山底合作社的吴秋邦打来电话,称种子往年此时发芽了,但今年却无动静,他百思不得其解。这可是两千多亩地的种子呀,把吴秋邦愁坏了。

  放下电话后,郭小兵随即连夜赶往吴秋邦家。一番检查后,郭小兵找到结症所在:与往年不同,吴秋邦把种子摊放在瓷片地面上,因温度低,影响了种子发芽。郭小兵提了建议后,吴秋邦如释重负。两天后,吴秋邦告知好消息“种子发芽情势良好”。

  春天灿烂的油菜花丛里,有郭小兵指导农户防治虫害的身影;定期入村、入户讲课、组织种田大户的培训中,总有他声情并茂的讲述。为及时帮助到农友,郭小兵加了很多农友的微信,他常常在微信朋友圈里推送各种科学种植、病虫害防治等知识,及时解答农友们遇到的各种生产技术难题。因业绩突出,郭小兵今年连任特聘农技员。汗水最终都化成了颗颗饱满的果实,沉甸甸地挂在枝头,也落在心上。

  当初回乡创业,是一种发展信念;如今以农技助人,是一种家乡情怀。“我没有辜负脚下这片土地,没有辜负那些信任我的农民,没有辜负我这份职业!”郭小兵问心无愧地说道。他与同伴们并肩行走,立志把自己的事业与“三农”紧密结合,融汇进农业更多可期待的未来,清流厚土必将给与他们丰厚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