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长沙7月24日消息(记者姜文婧)当过大学校长、湖南省社科院院长的朱有志,11年前写信给长沙县委书记“讨”了个“村官”做。这期间他拒绝了百万年薪的民营大学校长职位,一心一意要当好长沙县开慧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几乎把所有精力和时间都倾注在村里。如今,开慧村取得了巨大变化。

  开慧村是杨开慧烈士的故乡,是一片有着红色基因的热土。但曾经的开慧村是一个省级贫困村,有青山绿水、美丽乡愁,却没有能让村民致富的路子;当记者再次走进这里,却发现变了模样。

  “再过半个多月葡萄就要熟了,游客也要来了!”在开慧村强韵农庄,村民秦志芳看着果园里已经果实累累的葡萄藤,心情满怀期待。说起这些葡萄,她就分外自豪!秦志芳所在的种养专业合作社,现种植的五个葡萄品种全是湖南省葡萄鉴品金奖“选手”,其中夏黑品种的葡萄还获得了全国金奖。此外,农庄里种植的火龙果、桃子也都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种植+休闲旅游,不仅带动了周边一批贫困户就业,也让种植户奔了小康。

  “我们这里以前就种水果,但没什么品牌。朱书记来了之后,经常找我沟通交流,鼓励我们把品牌做出来!”慧阳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跃赛介绍,朱有志来村里当第一书记后,村里产业发展有了明确的思路:“2012年,我们成立了这家种养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167亩,规模就出来了。朱书记又帮我们联系了湖南农业大学的专家,为我们提供技术支持,大大提升了水果品质。”

  开慧村的传统主业是农业,土地、技术、资金、销售,都是农业生产产业化过程中的难点、堵点。

  朱有志当上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后,带领支村两委和产业带头人,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办:成立集体经济合作社、土地专业合作社,并在每个合作社成立了党小组;盘活闲置集体资产、入股企业、新办村里的幼儿园、新建村级物业……曾经的省级贫困村,不仅成功“摘帽”,还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村民对这位“朱书记”,由最初的慕名,变成了发自内心的信赖、敬佩。

  时间回到2009年12月,时任湖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的朱有志,主动向组织申请,当上了长沙县开慧镇开慧村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并提出了“三不要”——不要一分钱薪酬、不要一亩地、不要农村户口。11年来朱有志一直坚持原则,也履行了自己最初的承诺:谋一条农村发展的路子,为这片红土地写一份扎扎实实的“答卷”。

  肤色晒得黝黑,微信名也早改成了“开慧村民”,已扎根开慧村第十一个年头的朱有志表示自己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他说:“农业农村问题常搞常新。”

  在来开慧村当第一书记之前,朱有志主要从事经济哲学、农业经济、区域经济、社会管理等领域的理论研究,曾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研究课题。在担任湖南省社科院院长、湖南省政协常委期间,朱有志的理论研究工作多次为省委、省政府提供决策参考。

  在开慧村,朱有志结合实践,探索乡村治理的“四自模式”和“双向耦合、四层协力”模式,解决了乡村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诸多矛盾问题。

  对于村民来说,最大的感受就是找村干部办事方便了,对党的政策、中央的精神更了解了。朱有志提出,把村里的党建工作做好,其他工作才有坚实基础。在村里把党联系群众的制度构建起来,才能打通党建工作的“最后一百米”。

  在开慧村,村党组织设党总支部,下设党支部6个,全村241名党员分户到人联系群众,保证全村每一户都有党员联系。朱有志自己天天在村里办公,对党支部党员如何联系群众也做了明确要求,就是为了让基层党组织能发挥出“上通下连”的作用——上级政策、精神能顺畅传达至每一位群众,同时,群众的意见、建议也能够自下而上反映上来。村里外出务工人员,也进行统一登记,建立了务工人员的QQ群、微信群等联系网,让外出闯荡的村民也与家乡保持着一根“风筝线”。

  朱有志说:“从这些年来的工作情况看,广大农民对党是热爱的,对基层党组织是信赖和支持的。眼下,我们村一二三产业联动的生产体系已经形成,未来还将有很多探索。进一步发展好村集体经济,我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