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天津6月22日消息(记者刘阳)6月17日,最后一批甜瓜从国务院挂牌督战的深度贫困村朱家涧村运到了天津市武清区,自此朱家涧的17.2万斤的滞销甜瓜都有了销路。甜瓜熟了,村民的钱袋鼓了,朱家涧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走出窑洞住上楼房 困难村生活不困难

  朱家涧村位于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王村镇,一年前村里的居民还居住在大山深处的窑洞内,从村头到村尾只有一条13里地的羊肠小道,村民每天从山下挑水,只有站在山头才能打电话,种植的大葱、辣椒运输出去根本卖不上价……山景虽美,路途遥遥,崎岖的山路滞囿了朱家涧的发展。

朱家涧村前可以直接看见朱家涧河(央广网记者 刘阳 摄)

以前窑洞内的家具还在其中(央广网记者 刘阳 摄)

  2019年3月新建整村4幢安置楼建成,6月朱家涧村整村村民全部搬迁至山脚下,住上了楼房。据天津市武清区大碱厂镇党委副书记、挂职泾川县委常委、县政府副县长袁志兴介绍,该县投入资金修缮朱家涧移民新村,包括配套完善水、电、天然气、通讯等必要设施,安装太阳能路灯16盏。今年计划投资1513.51万元,实施14个巩固提升项目。

  66岁的朱秉说:“刚开始村里让搬出去心里‘一疙瘩’,住了半辈子的窑洞,这下山吃啥、喝啥?”朱秉的疑问也是所有朱家涧村民的疑问,搬走后,山上的地怎么办、靠什么生活、山脚下到底好不好……这些都让村民心生疑虑。老村长朱存录一遍遍和村民说:“从天津来了县干部,带着我们大棚种菜,肯定有保障。”

  搬迁的时候,驻村干部放弃休息时间帮助朱秉记搬家让他犹记在心,朱秉说:“搬迁的时候他们都不睡觉,就帮我们搬迁,我家三个窑洞换了三间房,下了山还给我安排在口罩厂工作,一个月能拿到两千多元,老伴在镇里保洁也有收入,现在好得很。”

如今朱家涧整村搬迁居民都住上了楼房(央广网记者 刘阳 摄)

  村民李海玲一下山就喜欢上了新楼房,她告诉记者,以前家里每天挑水就要挑5次,每次走山路来回1小时,也没有网络,打电话还得站在山头;现在在家里就能洗澡,也能连上网络了,家里有天然气,楼下就有大马路,特别便利。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科学种植促增收

  村民下山了如何营收成为天津市武清区大碱厂镇党委副书记、挂职泾川县委常委、县政府副县长袁志兴的头等大事。他说,农民收入一方面得回归土地,另一方面需要给无法种植的村民通过土地流转、扶贫车间、合作社入股等方式获得收入。

  目前,天津市武清区帮扶建成1座日光温室种植棚、235座钢架大棚,种植西红柿、甜瓜、辣椒等。袁志兴介绍,王村镇朱家涧村设施蔬菜园区主要采取三种方式经营:一是贫困户自主经营。由34户贫困户自主种植68棚,其中辣椒12棚、甜瓜24棚、其他蔬菜32棚,预计棚均年收入3000元以上;二是非贫困户流转经营。由本村部分非贫困户流转经营39户贫困户的78座钢架大棚,种植辣椒6棚,甜瓜25棚,其他蔬菜47棚,每个大棚贫困户可获得流转收入1000元;三是合作社帮带经营。对11户有种植意愿但无经营能力的贫困户,以钢架大棚和菜苗、肥料等前期投入资金入股绿帆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与农户签订协议统一经营。对帮带经营的24座钢架大棚,计划种植辣椒6棚、甜瓜4棚、其他蔬菜14棚,按棚均2500元收益的70%向贫困户分红,进一步增加贫困户收入。

  今年天津市武清区派出3名农业专家,在田间地头解决村民种植难题。

肖建中手把手教农户种植(央广网发 武清区供图)

  4月初,天津市武清区农业农村委专家肖建中带着同事王晖来到了朱家涧。原本计划帮扶1个月就回家,组织上突然要求再延期2个月,要把武清经验更为彻底留在帮扶地。6月19日,肖建中在泾川县成立工作室实打实将技术传授给当地居民,留下一批懂农活儿的技术员。

  “我们都不愁的,虽然以前没种过甜瓜,有问题田间地头就能找到专家。”李海玲笑着说。而她不知道那群田间地头的专家抛家舍业来到千里外,只为了与老乡一起奔小康。为了让村民快速掌握种植方法,天津市武清区定期开展各类培训,而老肖和小王也组建了种植户微信群,只要有种植问题就可以在群里直接沟通,通过照片以及现场查看,第一时间解决问题,遇到疑难杂症,老肖也会通过在线咨询服务平台“津科帮扶”联络天津科技人才智库,专家一同会诊。

  王晖说:“因为村民没种过甜瓜,以为花多瓜多就是好事,而甜瓜往往是抢快,早成熟、果形状好、果实大才能卖上好价钱。刚开始很多老农不愿意整枝打杈,后来发现其他村民收益高,慢慢地,大家也都听从我们指导,科学种植了。”

  老村长朱存录的微信名是“骑着蜗牛追宝马”,老村长生于此、长于此,对家乡致富的心愿如此坚定。朱存录看着大棚蔬菜,激动地说:“外头来的干部都在帮我们村搞建设,我们也得加把劲跟上队伍。”

  签下这笔“大买卖”的袁副县长也没停歇,联系物流、研究仓储……他说:“帮扶是咱们一家子的事,泾川是武清区的帮扶对象,就是兄弟单位,齐心聚力奔小康才是大事。”

李海玲举着自家的甜瓜笑着畅想着未来生活。(央广网发 武清区供图)

  去年在村集体带领下,李海玲家脱了贫,她在自家的大棚里摘了两个甜瓜,笑呵呵地说:“昨天就卖了300多块,甜瓜熟了,赚钱了,我现在日子过得比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