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5月27日消息(记者傅闻捷 通讯员李沁园)时值建校115周年,5月27日,复旦大学第54届科学报告会举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教授张文宏、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教授冯建峰、美国研究中心教授吴心伯、大数据学院教授吴力波分别作为各学科代表,先后发表主题演讲,结合国家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需求,解析各学科前沿及社会热点问题。报告会采用线下提前录制、线上视频直播的形式进行。

  张文宏:面向“不确定”,适应“新常态”

  “各个国家对新冠肺炎疫情采取的策略不同,结果也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全球下一步怎么走?目前取得的不同的疫情防控成绩应该如何去看待?事实上,这不是一个可以随意讨论的问题,从本质上来讲,它是一个学术问题。”

  围绕“不确定疫情下的防控决策”,张文宏重点介绍了中国的疫情防控策略及效果。他指出,中国的疫情防控不仅仅是动员医务工作者,还有对社区工作者的发动,对民众的科普,以及海外人员的介入。中国所采取的饱和式诊断、饱和式追踪、饱和式收入院,以及集中优势医学资源多学科协同作战,有效降低了病死率。

  张文宏特别提到,面对疫情,“80后”“90后”年轻人冲在第一线,独当一面。他表示:“其实前浪、后浪都是一个浪,大家都是构成我们这个社会的中坚力量。”

  面向当疫情在全球蔓延的态势,张文宏表示,仅仅一个国家控制好是没有用的,并且要看到,世界各国经济社会条件、文化宗教风俗等存在的巨大差异,各国所适用的防控策略不同,疫情发展的趋势也会有天壤之别。他说:“世界面临重新打开的新常态,打开以后我们如何去防疫,这仍然是下一个阶段,我们要面对的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疫情是不确定的,将来延续的时间,冬天会不会再来一波更强的,现在一切都在未知之中。我们可以相信的是,中国在第一阶段取得了一些经验,在第二阶段的全球性疫情当中,我们有能力使中国的疫情得到控制。”在张文宏看来,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把复工、复产、复市做得更好,就是一种“新常态”。

  冯建峰:下一代人工智能的开发要从类脑研究中来

  “复旦大学对于脑与类脑的研究有一个自己的想法,我们一直想做ABC大脑,A就是人工脑,B就是生物脑,人脑其实是一个社会的脑,所以我们不只研究单个脑,还研究群体的脑,也就是所谓的Collective-Brain。我们一直坚信,下一代人工智能的开发要从类脑研究中来。”冯建峰表示。面向“脑与类脑”这一目前国际研究的重大前沿,聚焦人类两肩之间这个1.5公斤重的“小东西”,冯建峰围绕“基于多尺度数据的生物脑和人工脑”介绍了团队开展的重点工作。

  冯建峰介绍,团队对脑科学的研究,从发展数学理论和各种各样的数学方法来研究大数据的角度出发。在数据方面,主要是基于相关性的研究和因果的研究两方面工作。

  有了算法之后,数据从哪儿来?在冯建峰的演讲中,张江国际脑影像中心展开面貌:超高梯度场强的Connectom 3T磁共振设备为全球第四台,Terra 7T超高场人体磁共振扫描仪为亚洲首台,BioSpec 11.7T超高场小动物磁共振扫描仪为中国首台……结合团队研究,冯建峰进一步介绍了怎样通过脑影像来研究大脑。

  关于人工脑方面的研究,团队也开展了许多探索,包括把人工智能方法应用到步态识别方面。也就是说,通过你走路的样子,能够识别出来你到底是谁。近年来,团队还在探索把整个大脑模拟出来,实现数字脑和生物脑的同化。冯建峰表示:“人工脑要完全复制人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相信它为下一代人工智能指明了方向,基于类脑研究的智能算法是人工智能的下一代。”

  吴力波:不确定性随时相伴,可持续转型势在必行

  结合团队最新研究成果,吴力波分享了“新冠疫情下的全球深层环境危机再思考”。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社会经济活动停摆、能源消费急剧下降,由此带来全球环境污染物浓度显著下降,这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意外福利”。在此基础上,吴力波进一步分析了健康危机与环境危机的交互。她指出,在经济复苏的过程当中,一定要警惕环境污染的反弹,因为这会带来新冠疫情效应的加剧,增加复苏的总体社会成本。

  在解析了疫情防控与全球气候行动在成本收益、应对机制的异同之后,吴力波建议,在全球气候行动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的情况之下,要加强国家间的协调和合作,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更广泛的合作机制,降低外部性。另一方面,要努力从自身做起,通过本地的努力和环境气候规制强化来尽快采取行动,产生更多本地的协同效应,从而增强可持续转型的韧性。

  在新冠疫情仍然笼罩全球的背景之下,全球气候行动是否可以因此加快呢?我们是否可以Do it now,Put a price on carbon?为什么我们现在要加快来做这件事?吴力波从大气污染物减排协同效应、人类健康协同效应、有利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入再分配效益、就业和收入效益等方面解析了气候变化政策的本地福利效应,并指出,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所采取的努力,所建立的全球性碳市场,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非常关键的一步。吴力波表示:“我们的引领会给很多发展中国家更好的借鉴,推动全球进入到下一轮可持续转型的通道当中去。”

  据介绍,复旦大学校庆科学报告会每年邀请来自各学科的学者与师生分享前沿成果和治学感悟,这一学术传统肇始于上世纪50年代。1954年校庆前夕,时任复旦校长陈望道提出,校庆种种活动,应以促进科学研究为中心。当年的复旦校庆即举行了复旦大学首届科学讨论会,在校庆期间举办科学报告会成为复旦大学的传统。从2009年开始,学校决定进一步发扬校庆科学报告会优良的做法,在5月下旬举办一系列的学术文化周的活动,弘扬复旦学术传统与文化传承,彰显复旦学者立足前沿、服务国家的志向和情怀,激发广大师生投身学术、服务社会的热情。据悉,今年校庆期间,复旦大学各院系将举行百余场科学报告会等学术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