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益阳4月21日消息(记者尧遥)作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重要城市之一,湖南省益阳市近年来深入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突出对生态问题的整改、洞庭湖生态环境专项整治和重点项目建设,以生态文明为主线,统筹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在生态保护与治理、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效,朝着共建大湖经济区之路稳步迈进。

  下大力气对矿区进行生态修复治理

  位于益阳市赫山区泥江口镇南坝村的宏安矿业前身为南坝矿区,当地居民私自开采已有50多年的历史。“多年来因为开矿的缘故,这里的山都荒了。黄色的水到处流,水喝不得、地种不了、空气也不行。”说到以前的环境,家住南坝村新屋组的张长庚深有感触。

  2018年以来,一场以治理宏安矿业矿区污染、恢复良好生态为主要内容的环保大决战打响了——“一矿一策”,科学推进矿坑污水处理、矿坑回填、矿区生态修复等工作紧锣密鼓展开。矿区面积约3.5万平方米,治理面积达到了约18.5万平方米。

  泥江口镇党委书记张平安介绍,目前宏安矿业1号矿坑2号矿坑已完成废水处理6.4万立方米;废渣处置49.5万立方米;挂网喷浆1.1万平方米;复土复绿10.1万平方米,草皮铺设12.8万平方米;对受污染的15亩农田进行换客土治理,对污染土壤进行了安全处置;场内道路及广场结构面全面完成铺筑。

  记者看到,如今这里蓝天白云、绿草如茵,整齐的植被覆盖每座山头。“现在山绿了,水清了,田也可以种了,生活舒服多了,给下一代也留下了好环境。”张长庚感叹道。

  目前,益阳市生态环境局已牵头组织相关专家,依程序对项目进行了验收,顺利完成长江经济带环境问题整改销号。

  “截至2019年底,宏安矿业矿区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完成投资1.2亿元,生态修复治理施工已全部完成。”益阳赫山区人民政府副区长谭正祥表示,当地明确责任,多方筹措资金,精准施策,举一反三对全区十大矿山进行整治,“在环境治理这一点上我们不等不靠。生态效益恢复了,人民心里也敞亮了。”

益阳赫山区宏安矿区如今已恢复良好生态(央广网记者 尧遥 摄)

  “洞庭之心”大通湖水环境持续改善

  地处洞庭湖腹地的大通湖过去因为高密度养殖、高强度投饵投肥、过度捕捞等导致湖体生态严重受损,国控断面水质总磷超标6倍多,区域水质劣V类。

  从2016年开始,大通湖区坚持把大湖治理作为全区重点工作来抓,以问题为导向,对症施策,采取“拆违、退养、截污、清淤、疏浚、增绿、活水”等精准路径大力推进大通湖水环境治理,水质持续恶化的状况得到了根本扭转。2019年,水质总体评价为V类(其中5月、11月、12月国控断面水质为IV类),摘掉了劣V类的帽子。

  “之前都是养鱼,高投入、高风险,效益最好的时候纯利润也就一亩2000元左右。”大通湖区副区长、河坝镇党委书记刘文称,2019年下半年开始,当地开始转型种植水生植物。

  在湖南大通湖国家湿地公园东岸中部区域的水生植物产业示范园,刘文指着身旁的池塘告诉记者,每个池子大约20亩,里面养的都是水生植物。“比如这个池子里的红睡莲,预计每亩纯利润可以达到1~2万元,苦草纯利润为3000~5000元。”刘文介绍,目前大通湖的水生植物达到了30~40种,预计到年底规模将达到6000亩。

位于大通湖国家湿地公园东岸中部区域的水生植物产业示范园(央广网记者 尧遥 摄)

湖南大通湖国家湿地公园草光互补(水草+光伏发电)示范区(央广网记者 尧遥 摄)

  通过改建三格化粪池,大通湖区居民生活污水的一些排放指标大幅度降低,符合农田灌溉排放标准,但在上述流程完成后,出水的磷、氮指标浓度还是没能达标。作为水环境治理重点区域,大通湖区把农村改厕与水环境治理紧密结合起来抓,创新采用三格化粪池+人工小微湿地(四格式)模式,让新型卫生厕所成为“截污”的重要手段。

  在大通湖区千山红镇大西港村记者看到,当地在化粪池的出水口增设了一个投入200元的“第四格”,即增加一个长80厘米、宽60厘米、深60厘米的小型人工微湿地,人工微湿地里从下至上铺设了砾石层、细砂层、覆土层,上面种植了美人蕉、铜钱草等挺水植物。“通过水生植物的根系,吸收部分磷、氮元素后再次沉淀过滤,有效减少氮、磷的排放。”大通湖区委区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谢保卫介绍道。

  2019年,大通湖区完成农村厕所改造3967户,超额完成目标任务,有效助力了大湖水环境持续改善。谢保卫表示,目前全区农村改厕采用四格式模式达到90%以上,“户厕改造政府投入仅1200元,群众仅负责投工投劳,达到了‘小成本投入、办出大成效’的效果。”

大通湖区在化粪池的出水口增设了一个小型人工微湿地(央广网记者 尧遥 摄)

  大通湖区委副书记、区长胡国文表示,今年大通湖水环境治理将围绕总体达到IV类水的目标努力,“稳稳地围绕‘水质好转’这个点,突出‘增容’和‘减排’两条主线,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工业点源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的减排,同时以大湖的增容效果来形成综合治理效应。”

  “治标”要与“治本”相结合。胡国文提到,考虑到禁养鱼池不能一退了之,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等问题,大通湖区未来的发展方向是要形成南方湖泊原生态水草的种植资源基地,“依托‘小水草’做好转型发展的‘大文章’,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痛定思痛,综合治理,走好产业转型之路

  下塞湖地处洞庭湖腹地,涨水为湖、退水为洲,是重要的湿地生态保护区。可多年前,这里非法修建的矮围一度使得部分洞庭湖面沦为“私家湖泊”。2018年5月,国家环保督察组批评“下塞湖矮围拆除标准不高”等问题,沅江市深刻警醒、立即行动,强力整治下塞湖矮围。共组织人员近3000人次,耗资966万元,完成土方量109万方,彻底拆除剩下7.2公里矮堤及有关附属物,内湖外湖全部联通。

  痛定思痛。矮围拆除后,沅江市扎实推进下塞湖区域综合治理,聘请湖南省林科院生态所,完成下塞湖矮围拆除后1.67万亩的生态修复,完成下塞湖湖洲牛羊退出,依法解除下塞湖承包合同,下塞湖后续整治全部到位。

  当地耗资1.8亿元,拆除矮围网围222处36.6万亩;全面禁止非法采砂、整治砂场码头130处;清退保护区欧美黑杨5.72万亩、清理迹地萌芽条7.82万亩,湿地生态修复5万亩;完成115家规模畜禽养殖场粪污设施配套建设;拆除45万平米网箱,天然水域全部退出人工养殖;3个岛村1248户共3344名渔民全部退出渔业捕捞……

  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目前当地生态环境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沅江城区内湖消灭劣V类水质,浩江湖稳定达到Ⅲ类,洞庭湖沅江水域水质稳定在IV类,基本达到Ⅲ类。”沅江市副市长高应良介绍道。

四月的下塞湖植被丰茂、景色宜人(央广网记者 尧遥 摄)

  “接下来,我们将重点打造下塞湖警示教育基地和洞庭湖生态湿地游目的地。”对于造纸企业的全面退出,高应良表示,沅江重点发展芦笋产业和芦菇产业,走好产业转型之路。

  渔民上岸,如何做好“禁捕退捕”后续文章?高应良说,沅江统筹考虑捕捞渔民“退水、退渔、退岛”和“退捕转产、就业创业、生活保障”,将统一规划高标准建成渔民特色小镇,实行优惠政策引导渔民离岛搬迁、定点安置,系统解决渔民搬迁、住房、就业和洲岛生态修复、合理利用、旅游开发等问题,“以实现‘禁得了、退得出、稳得住、能小康’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