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西宁1月12日消息(记者张雷)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晓南在1月9日召开的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推进会议上表示,根据祁连山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和试点方案要求,今年要基本完成体制试点任务,正式设立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将重点抓好七个方面工作。

  首先是加快推进规划体系建设。实施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总体规划和8个专项规划任务,进一步健全完善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等本底信息数据库,加快推进勘界定标进度,全面完成界桩界碑及标识牌设置,明确国家公园边界和功能区界,为全面管控自然资源资产奠定基础。

  其次是优化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健全完善省级管理机构,加快落实州、县管理机构,合理配备人员力量,形成上下融通、合力推进的管理体制。科学界定国家公园管理机构与地方政府的职责,全面落实国家公园管理任务。要抓好资源环境执法队伍建设,密切结合森林公安管理体制改革,联合甘肃片区统筹做好执法机构组建工作,在建立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管理新体制上摸索出一条成功示范、规范统一、运转畅通的新路子。

  三是完善生态保护管理新机制。做好自然资源资产统一确权登记工作,充分运用确权登记成果,切实处理好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关系,加快研究解决“一地两证”问题。做好自然资源资产核算调查和价值评估工作,摸清家底,明确标准,研究制定国有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办法,稳步建立权责利明晰的自然资源产权体系。加快建立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体系,落实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管控制度,强化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监督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推动生态保护责任落实到位。

  四是加大生态治理修复力度。围绕建立系统管护制度体系,科学合理划分生态管护责任区,认真落实“林长制”“草长制”“河湖长制”,确保管护工作到位,成效显著。坚持以自然修复和工程治理相结合,继续推进祁连山综合治理工程及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试点等重点生态工程,组织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黑土滩(坡)治理、湿地保护修复等专项生态治理项目,促进生态廊道联通和受损野生动物栖息地修复,实现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保护。

  五是增强国家公园管理能力。加快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多元化资金保障机制,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投资和各类投资渠道,不断强化项目资金保障作用,实施好祁连山国家公园大数据中心、展览陈列中心、生态科普馆、生态监测站、智能管控工程以及野生动植物专项监测调查等项目。着力提升管护能力建设,进一步拓展40个标准化管护站服务保障功能,充分发挥管护支撑作用。强化生态管护员主体作用,整合草原、湿地、林地等生态管护岗位,统一设置卫生、环保、治安、科普、宣教等社会服务公益岗位,建立与智慧管护系统协同互补、全域覆盖的巡护网。

  六是着力推动社区民生协调发展。进一步完善“村两委+”管护模式,扩大管护覆盖面,充实管护内容,探索建立社区农牧民参与国家公园巡护管理、环保教育、自然修复和生态监测长效机制,形成共建共享格局。深入研究发展生态服务经济的路径,加快制定特许经营制度,积极开展碳排放权、用能权、排污权交易试点,带动国家公园内农牧民增收致富,促进生态、生产、生活联动共赢。要加快实施生态移民搬迁安置工程,合理引导转产就业,发展后续产业,进一步巩固和提升脱贫攻坚成果。

  七是提升生态保护管理水平。开展综合执法专项行动,加强自然资源监管,加快矿业权退出补偿。建立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和应急救护体系,落实社会监督举报制度,制定实施自然灾害、疫源疫病、有害生物、防灭火等应急预案。加快构建生态环境监测评估体系,扎实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高质量实施雪豹等珍稀野生动植物监测研究,加强成果转化应用。加快建立自然教育体系,深入开展环境教育、生态体验等活动。要建立志愿者服务机制,扩展志愿服务领域,提高公众对志愿服务的认知率和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