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铜陵12月11日消息(记者刘军)全国绿色矿山现场交流会10日在安徽铜陵召开,记者了解到,我国绿色矿山建设已由试点探索到全面推进,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资源绿色开发和产业绿色发展新模式,促进了我国矿业由“粗放浪费”向“集约高效”转变。

  据了解,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矿产资源消费国、生产国和贸易国,但是资源禀赋不佳,开发强度大、规模化程度低,开发利用方式相对粗放,矿业发展水平总体不高。2008年,我国开始谋划部署绿色矿山建设,将资源开发对矿区及周边生态环境扰动控制在可控制范围内,努力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矿业发展模式。

  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凌月明介绍,在各级管理部门的共同努力和矿山企业的积极响应下,我国绿色矿山建设由试点探索到全面推进,绿色矿山企业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资源绿色开发和产业绿色发展新模式。例如,煤炭行业形成了“以矸换煤”绿色开采新模式,实现“矸石不升井、矸石山搬下井”;油气行业形成了“大井丛、多井型、立体式、工厂化”集约化建设模式;非金属行业形成“环保化开采、清洁化加工、无尘化运输”的绿色生产模式等。

  绿色矿山建设促进了我国矿业由“粗放浪费”向“集约高效”转变。2007-2018年,全国矿山总数从12万家减少到5.8万家,大中型矿山比例从7.8%提高到18%,单个矿山矿石产量由5万吨提高到16万吨,规模化集约化程度显著提升。甘肃金川、五矿湖南柿竹园突破开采利用关键技术,使多种共伴生资源得到综合利用;安徽铜陵有色创新管理模式,实现千米深井伴生硫铁资源高效回收利用。

  下一步,我国将进一步构建绿色矿业发展长效机制。从总量控制指标、资源配置上实施倾斜,科学确定采矿权出让年限,使绿色矿山企业有合理预期。同时,探索将绿色矿山建设纳入矿产资源日常监管和执法监察体系,建立完善绿色矿山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全国绿色矿山名录更新常态化,达标及时纳入,不达标坚决移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