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池州11月29日消息(记者孙叶 徐秋韵)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成了今年这一区域最热的词汇和话题。

  当国家制定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呼之欲出,当一体化进程提速的浪潮汹涌袭来,作为长江经济带重要的节点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一个大大的问号摆在安徽池州面前:池州,该如何抓住这一机遇?

  长三角各地都在描画眼前和未来的蓝图。在安徽,马鞍山喊出了“一马当先”的响亮口号,博望区与南京江宁区建设跨省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滁州与南京共迎大江北时代,南京顶山-滁州汊河、南京浦口-滁州南谯两个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让人眼羡;芜湖借2019长三角峰会“东道主”之利,按下融入长三角的“加速键”;唯一与苏浙两省接壤的宣城,誓做安徽东向的“桥头堡”,G60科创走廊代言了新的“徽杭古道”;而新安江一衣带水把黄山与杭州连在一起,“融杭”水到渠成。不光皖南,连皖北的几个城市都在摩拳擦掌跻身长三角一体化的“快车道”。

  8月13日,池州市委、市政府印发《池州市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行动方案》,明确了池州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重点举措,绘制了清晰的“线路图”。

  春风何以绿“江南”

  11月11日夜里,已经连续三个月干旱的池州下了一场久违的细雨,不禁让人感叹“都说春雨如油,此时冬雨胜春雨。而写有“春风又绿江南岸”名篇的王安石曾游历池州,任池州刺史的杜牧则在当地留下了“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千古绝句。

  如今,位于长江南岸的安徽省江南产业集中区,也在等着更多的“春风”“春雨”的滋润。

  坐落在池州贵池区的江南产业集中区因2010年国务院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而设立,这是安徽省历史上首个进入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一大亮点就是高水平建设产业集中区,而赋予江南产业集中区的使命就是高起点承接沿海地区和国外产业转移。

  江南产业集中区总体规划(央广网发 安徽池州江南产业集中区管委会供图)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江南产业集中区发展之路风雨兼程,但机遇也在前方。

  11月11日,也就是“电商节”这一天,就在阿里巴巴、苏宁等长三角电商望着节节攀升的数据大喜过望、又在为积压的物流闹忙的时候,江南产业集中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柯万忠也接到了一条信息,一个月前的10月11日,中国保税区出口加工协会副会长、上海保税区域协会会长邢慷弟,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管委会原常务副主任仲伟林,上海浦东现代物流行业协会会长王维勇一行专门到集中区进行了考察。回去一个月后,他们拿出了合作的方案:将引荐上海保税物流产业和企业入驻,同时邀请集中区派驻招商小分队到浦东开展精准招商。为了表达诚意,上海方面还在浦东物流园区,为江南产业集中区提供了一处办公场地,让集中区在上海驻点。

  对记者说,别看电商节几天集中区不够“闹腾只要我们把物流的“短板“加长,我们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就如虎添翼

  柯万忠“所言非虚”:就在今天,11月28日,江南产业集中区一行“如约“来到上海。江南产业集中区管委会与上海保税区域协会、上海浦东现代物流行业协会现场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谋划共同推进建设池州保税物流中心。

  站在江南产业集中区管委会大楼窗前眺望,不远处就是长江。集中区北滨长江,南依九华,境内拥有长江深水岸线14.5公里,全年可通航万吨级船舶,5公里外的池州港是长江为数不多的涉外港口;318国道、沪渝高速、京台高速、铜九铁路、宁安城际高铁穿境而过,九华山机场已开通了北上广深等15个城市的航线,形成了“水陆空”一应俱全、“铁公机”应有尽有的立体交通网络。这样的交通区位优势,即使放在长江沿线城市,也为数不多。特别是九华山机场就坐落于集中区中央,在国内开发区中也是优势仅有。

  池州九华山机场(央广网发 安徽池州江南产业集中区管委会供图)

  目前,江南产业集中区与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浙江嘉兴秀洲高新区、江苏江阴临港经济开发区等结成了友好合作园区,探讨产业承接转移和园区合作共建。集中区80%的项目和产品市场都源自沪苏浙。皖江池州段,正徐徐展开一幅长三角企纷至沓来的崭画卷。

  城市化之向

  历史上,许多文人雅士曾徜徉在池州的青山绿水间,哺育了池州隽永灵秀的诗文化,池州也因此有了“千载诗人地”的美誉。李白曾为一条河——秋浦河留下了17首诗,谱写出中华诗坛的一段佳话。池州,地处北纬30度线,森林覆盖率达60%,优良的生态环境是大自然给予池州的馈赠;千百年来,古刹林立,修持佛法,九华山有着1600多年、享誉海外的佛山圣名。

  池州城区平天湖湿地公园(央广网发 安徽池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池州是当仁不让的旅游城市,但“山水田园诗、佛教圣地游”是否就是池州的全部内涵和首屈一指的命题?

  中国,正处在快速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中,池州,也概莫能外。

  可以说,城市化是当前中国区域经济崛起的唯一途径。

  只有在城市化的大格局中,文化才能找到它的新定位,才能焕发出它的新活力,才能显示出它的珍贵性,体现出它的稀缺性。这些年,北方一些有着丰富文化旅游资源的城市,都在慨叹发展速度慢了,包括东北的一些城市,究其原因,就是城市化进程慢了,留不住人。

  通过城市化,才能大量集聚人口,才能实现当今文化的繁衍生长。

  我们可以把池州看做田园山水的代表,但在当代,城市已经成为人类新文明的典型载体和场景展开的舞台。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没有青山秀水的城市是没有灵性的,但没有城市元素的地域是“长”不大的。

  池州城区齐山平天湖景区(央广网发 安徽池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当今世界,文化要素扩散最重要的介质是什么:是年轻化,而城市是聚集年轻人那颗追求新鲜变化心的最佳场所

  这就能解释,为何上海、深圳这样山水田资源禀赋并不占优的城市,能成为国内旅游城市的翘楚。

  有人担忧,池州出发“迟了”,在城市化前进的大路上,在产业集中区前进的大路上。

  但我们要说,从乡间走出的步伐,任何时候都不晚。前有徽商纵横天下的传奇,当年苏杭已是名满天下,但徽商硬是凭着自己的脚板和小船,创造出“无徽不成镇”的神话;今有合肥后来居上的故事,在省会城市大势看似已定的格局下,合肥凭着“无中生有”的胆魄,在超越的排行榜上,刻出了“霸都“的称号。

  “池”中之物,一旦跳出龙门,跃入浩荡奔流的长江,必定波澜壮阔、前程远大。

  不同的基因造就不同城市的格调。

  对池州来说,迈开城市化的新步伐,一个课题是:如何跨好产业化这道门槛。

  应该看到,江南产业集中区是它最大的资源和招牌。

  江南产业集中区200平方公里方圆,其中规划建设用地占四分之一。天地足够大,美图尽可描。

  池州的“后发”,不一定是“劣势”,从另一种眼光来看,恰恰可以成为“优势”。

  环顾长三角其他发达区域,特别是苏浙,开始基本上走的都是县域发展的道路,乡镇经济的燎原之势助推了区域经济的勃兴,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留下了工业“小而散”和污染治理的难题。

  今天的发展,必定是在绿色前提下的高质量发展。

  江南产业集中区的发展,将会推动池州走出一条全新的经济发展路径。一方面,它可以跳出本地县域经济不强的“先天不足迈向产业更集中、布局更合理的更高层次;另一方面,它会更加注重打好生态的底色,把保护的文章做足做深,避免弯路。

  池州站在“后发”的位置上,它最大的优势,又来自于它丰润的人文历史。“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凡是到池州的客商和游人,无不对之看重。

  站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新的时间节点上,池州正在塑造的,一定是一场具有独特魅力、浓墨重彩的山水人文与经济发展交相辉映的大戏。

  新“布局”

  江南产业集中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柯万忠也喜欢用“拎篮子捡菜”来形容产业集中区的招商。他说,虽然现在集中区产业体量还不够大,入区企业数量还不够多,面临急迫的发展要求,但不能“捡到篮里都是菜”,一定要精挑优选、精挑细选,避免再走“弯路”。

  “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技术”,如何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实现转型升级,这是集中区一直思考和关注的重大课题。为妥善解决前期留下的大量厂房闲置、一批单独供地项目烂尾等问题,集中区积极抢抓浙江嘉兴纺织企业集群式转移的机遇,制定了投资强度、节能环保、工艺设备、财政贡献等准入门槛,集中精力驻点对接、好中选优,引进了一批实力较强的纺织企业,初步形成了50亿的年产能规模,集聚了园区人气。

  今年11月,柯万忠和池州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戴卫东等赴浙江绍兴考察,所见所闻,让他们大开眼界。绍兴城中诚印染、布泰印染、天洲印染三家企业都采用智能化生产模式,生产车间几乎见不到工人,所有的指标、数据都在屏幕上显现,污水直接接到污水处理厂,如果不达标,自动控制系统不会“放行”。

  而江南产业集中区的纺织企业处在中端初加工阶段,由于缺少前端、后端配套产业支撑,造成企业生产成本高、产品附加值较低的矛盾。双方一拍即合,达成合作意向:由浙江企业为集中区纺织企业进行深加工配套,采用国内高端、国际领先的智能化定型机流水线、智能化染色机和全自动输配链称料系统,建设最新工艺水平的现代化印染和纺织后处理中心,形成产业闭环,实现集中区纺织产业由“低”到“高”的跨越。

  立足绿色、拓展绿色,正是池州新的发展方位。

  池州有钢铁、水泥、砂石等要素资源,全市探明各种矿石储量70多亿吨,其中石灰岩57亿吨,储量占全省之首。这些“土特产”,如果只是初加工,既造成资源的低效利用,又会造成环境污染。在市委市政府的决策下,池州全市将目光投向矿产资源的“深度加工”上,着力打造全国最大、服务长三角的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

  2016年,国家出台有关规定,要求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30%。如果实现这一规划,将形成2.5万亿元的市场规模。而长三角城市群又被列为“重点推进地区”。“近水楼台先得月”,长三角绿色建筑材料市场前景广阔,据测算,每立方米混凝土PC构件生产成本,池州为2700元左右,比长三角主要城市平均生产成本低二成左右。

  江南产业集中区新能源产业园标准化厂房(央广网发 安徽池州江南产业集中区管委会供图)

  在江南产业集中区新材料产业园池州瑞亚特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记者看到了工人们忙碌生产的场景。这家企业是龙湖集团的全资子公司,目前主要生产装配式墙板和地板。公司副总经理陈景介绍,企业产品除了供应长三角城市,还远销欧美。项目一期投资2亿元,租用厂房约14000平方米,全面投产后年产值将达到6亿元,二期全面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40亿元。

  宁波天擎航天技术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商业航天火箭结构产品的生产加工、测试与调试,公司在上海建有研发中心。在池州市委书记、江南产业集中区党工委第一书记王宏的推动下,今年5月17日,天擎航天与江南产业集中区签订了项目落户协议。7月30日,宁波天擎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安徽华擎空间装备科技有限公司注册成立,安徽国元证券将投资3000万元入股华擎。目前,华擎正在进行设备调试,华擎公司规划未来4年达到年产值5个亿的目标,后续打造航空产业园,形成集聚效应。

  黑板和粉笔现在还是教室的标配,但安徽文香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黑板却让传统黑板有了质的改变。

  这种第三代纳米智慧黑板集显示、书写及人工智能科技于一体,触摸式按键,可以根据阳光或灯光亮度自动调整液晶屏显示亮度,这一产品也获得2019年世界制造业大会创新产品“智慧服务和方案类”金奖。

  北京文香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是国内智慧教材及录播行业的领军企业,与华为、京东方、小米、科大讯飞建立有合作伙伴关系。由文香公司投资建设的人工智能教育装备产业园项目,总投资10亿元人民币,将分两期建设全产业链生态圈产业园,专业从事音频采集与传输、图像跟踪与定位、信息化平台建设与应用等产品。目前正在推进现代化的百万级无尘车间建设,项目总占地340亩。

  公司总经理汤鹏飞说,集中区除了在厂房建设上提供帮助,还积极促成校企合作,为企业引进了大批优秀人才。

  今年10月公布的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锂离子电池的三位发明者,而就在诺奖公布的同一时间,有一位中国科学家,也在为继续优化锂离子电池而努力。今年9月以来,广州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林展教授一直奔波于池州和广州两地,新能源电动汽车用高比能锂离子动力电池研发中心即将落户江南产业集中区。林展教授多年来深耕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领域,他研发的新一代锂离子动力电池正极材料,采用聚糠醇粘结体系,具有原材料来源丰富、无毒、对环境友好以及性能优越、降低成本等显著优点,被认为是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制造的革命性方案。

  江南产业集中区18个项目集中开工典礼(央广网发 安徽池州江南产业集中区管委会供图)

  今年10月28日,安徽全省贯彻落实“六稳”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池州分会场暨江南集中区单独供应工地项目集中开工典礼举行,江南产业集中区18个项目集中开工,占地1898亩、总投资75.5亿元,涵盖了铝基新材料、现代纺织、绿色建材、高端装备制造、智能电子等多个行业,目前18个项目已经全部进入开工建设状态,计划明年6月份正式投产,全部达产达效后年产值达100以上、税收达4亿元以上。

  目前,江南产业集中区已具备铝基新材料年产能100万吨的规模,将致力于打造长三角最大的以汽车轻量化为主导的铝基新材料生产基地。

  安安精工铝业生产车间(央广网发 安徽池州江南产业集中区管委会供图)

  从增长态势看,集中区2017年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7亿元,2018年22.8亿元,同比增长225.7%,2019年预计实现工业产值50亿元,比去年翻一番,计划2020年实现工业产值100亿元,实现再翻一番。

  而在项目纷纷落户的背后,是体制机制的创新。江南产业集中区实行全员聘用,推行以岗定薪,建立健全绩效考核体系,所有人积极性焕然一新,出现了过去许多人想“出去”,如今不少人想“进来”的局面。

  既“招商”,又“亲商”。池州市设立了面向长三角的企业服务“一网通办”专窗,为企业投资开辟快捷通道。

  北京文香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朱玉荣是安徽池州人,常年在北京工作生活,母亲和姐姐仍居住在家乡池州。今年春天,朱玉荣的母亲突发脑梗,鞭长莫及的他心急如焚,集中区管委会同志像她的亲人一样,联系医院、第一时间送治,争取到了抢救的黄金时间,又在病房悉心照料,使老人转危为安。朱玉荣感动地说,想不在池州投资都不行!管委会主任柯万忠握着朱玉荣的手说,管委会就是要做好你们企业的“管家”啊。

  纵观整个中国,已经“35岁“的开发区建设正迈入升级再造的新阶段。重视服务环境、生活环境的打造,是实现由城市化带动工业化的必由之路,是推动经济发展由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体系转变的康庄大道。

  区”造城是中国开发区经济2.0时代和城市化2.0时代的鲜明特征。池州从“小城”到“大城”的迈进,是池州发挥它独特的人文地域、山水胜景优势,在长三角一体化中找到新坐标的历程。

  池州市的城市固有形态主要是东西向纵深长、南北向进深短的狭长布局,为了推动沿江发展、东进发展,池州市将在平天湖湖底建设一条隧道,直通江南产业集中区,目前已完成科研报告编制,隧道建成后,在江南产业集中区上班的年轻人,下班后将可瞬间赶到市区餐叙娱乐。代市长操龙灿到任池州后,也立马推进落实800千伏用电项目,提升城区的电力基础。

  江南产业集中区发展的加速,从表面上看,是池州这座城市的经济扩展,从更深的意义看,是这座城市在拥有文化名城称号的同时,雕下新的城市学的历史刻度。现在,新的城市空间的大幕已经拉开,战略平台已经筑成,正如诗仙李白所言,“水如一匹练”,那就扬帆远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