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西宁11月20日消息(记者张雷 通讯员铁亚娟 曲田)青海省认真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高度重视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昔日污水处理厂污水出口的烂泥坑成为风景秀丽的湿地公园,污水口“华丽变身”故事成为青海省污水防治攻坚战的新样板。

  走进海东市互助县塘川镇人工湿地公园,湖水中的芦苇随微风轻轻摇曳,此时此刻,任谁都难以想象,这里原来就是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出口。

  海东市互助县塘川镇大通苑村村民靳生银对记者说:“以前这是一个大沙坑,现在建了湿地公园,大家吃完晚饭遛一会,散个步,心情比以前好多了。”

  2010年10月,互助县第一污水处理厂开始投运,承担着互助县城1万吨生活污水的处理任务。2017年开始,互助县先后投入2652万元,利用第一污水处理厂排出的水,在村民取砂形成的巨大砂坑上,建成了占地面积7.8公顷的大通苑人工湿地公园,主要对每天的生活污水尾水进行提标深度净化处理和生态恢复。

  海东市互助县第一污水处理厂厂长魏桂林介绍:“我们厂以前是国家一级B标准,2014年提标改造以后,达到国家一级A标准。我们处理好的水质排到人工湿地,人工湿地的环境是越来越绿,水质越来越好。”

  在处理厂化验室内,化验员正在进行水质监测、数据分析,为废水循环利用提供详实的检验依据。厂区内,污水排水管网系统大型机械设备正将污水里掺杂的垃圾一一捡出,通过传送带运送出去,经过统一处理、达标排放,最终消除污水带来的污染。

  海东市互助县第一污水处理厂化验员张玉凤介绍:“水质检测是污水处理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我们每天都要做七个水质检测项目,就是为了让水更健康、更安全的引流到湿地公园。”

  “污水变宝”的故事正在青海持续上演。从西宁市第一污水处理厂引进来的灌溉用水正滋养着宁湖湿地公园里这片5公顷的人工芦苇地。据了解,2015年,西宁市宁湖湿地城镇污水深度处理工程进入通水试运营阶段,经多次水质检测发现,湿地对氨氮、总磷的减污效果明显,扎实做好工业污水处理工作。

  围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这一主要目标,近年来,青海省加大城市县城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规范污水处理运营管理,污水处理取得明显实效。

  青海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市建设处处长杨敏政介绍:“目前全省共运行城市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51座,设计处理能力达到了90.74万吨/日。建成投运再生水回用工程8座,再生水能力达到了25.3万吨/日,主要用于湿地公园、道路喷洒等景观市政用水。

  杨敏政表示,下一步将加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继续做好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为青海省污染防治攻坚战做出住建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