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广州11月19日消息(记者郭翔宇 通讯员廖培金)“虽然家庭条件不好,但我是大伯唯一的亲人。”日前,黄某元(化名)到广州市救助管理站市区分站(以下简称“市区分站”)接回走失26年的大伯黄某夏(化名),激动地跟工作人员说,“大伯已经70岁了,我要照顾他,把他接回家,陪他走完人生路程。”

  “回家是很多滞留受助人员心里最真切的愿望,心底始终珍藏着对家乡的眷恋和思念”,来自该站寻亲小组的工作人员说,“看到一个一个家庭团聚,我们都很开心,也很有成就感。”据了解,2018年市区分站成立了针对长期滞留受助人员的专项寻亲小组,截至目前该站为滞留受助人员成功寻亲1700多名。

  该站相关负责人员表示,长期滞留、寻亲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往往是痴、呆、傻、病,或是被家庭遗弃、或是自行走失而处于流浪状态,因其自身表达能力障碍及种种原因,成为寻亲无着、滞留待返人员。通过点滴的日常交流、准确的口音分析、敏锐的表情捕捉等方式,帮助受助人员寻找温暖的回家路,结合丰富的实践探索,开拓思路、创新做法、丰富形式,提炼总结出救助寻亲十八种方法。

  快速户籍查询法。对于没有携带有效证件,但能够表述完整的证件号码、户籍地址信息的求助人员,通过站内警务室人口信息查询专线快速查询户籍信息进行核实,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好购票计划。

  快速搜索查询法。全国救助信息系统通过名字、年龄段和零碎地址信息快速搜索比对全国救助记录,寻找有效信息。全国救助信息系统新增的人脸识别查询模块功能将受助人员照片上传进行“人脸识别”比对,只要有在救助站救助的历史记录,系统能够第一时间进行识别。

  快速比对查询法。自2009年起,站内自主研发流浪精神病人救助信息管理系统,将历年来救助流浪精神病人的数据完整收录、系统管理。针对二次以上救助的精神病人,通过系统查询比对查找救助记录和联系核实经过,快速确认身份并联系家属。

  人口数据模糊查询法。公安机关协助通过人口数据库,根据姓名、性别、年龄段和零碎地址信息等关键词进行模糊查询,检索出匹配的人员信息后,比对照片、人员状态等关键信息进一步展开核实。

  DNA、指模信息比对法。对经初步查询后未能确认身份的,在其入站后7个工作日内报请公安机关采集DNA、指模数据,由公安机关免费采集后与全国失踪人口、打拐信息库等进行比对,并将结果反馈。

  智慧寻亲法。将滞留受助人员相关信息传送给公安机关,再由公安机关利用科技手段,逐一进行识别比对,并第一时间反馈比对结果信息,提高无表达能力滞留人员寻亲精准度。

  流出地协查法。与流出地救助站加强联系,将基本掌握地址信息的求助对象信息通过函发、传送等方式进行站际协查,由流出地救助站协助发动所属村居进行辨认,力求尽早与亲属和户籍地取得联系。

  救助系统推送法。推送全国救助寻亲网,公告寻亲。对因年老、年幼、残疾等原因不能提供个人信息的入站求助人员,及时录入全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寻亲网,24小时内发布寻亲公告。

  传统纸媒公告法。与媒体协同打造寻亲圆梦品牌,将滞留受助人员的故事编辑成专版定期发布,吸引读者社会关注进而提供线索;针对突发疾病、长期滞留等受助人员的具体情况,在主流媒体上发布寻亲信息,广而告之。

  网络媒体推送法。借助“今日头条”的庞大用户和精准地域推送技术,将受助人员的照片、性别、年龄、身高、健康状况、智力状况、体貌特征以及发现日期、地点发布到“今日头条”,扩大寻亲范围,提升寻亲成功率;通过弹窗技术向受助人员疑似走失地、户籍地等特定区域精准推送寻亲启事。

  视频新媒体推送法。借助“抖音视频”在年轻人中的活跃度,发布求助人员的询问视频,清晰展示对象的口音、容貌和神态,并由“抖音视频”进行有针对性的区域推送,扩大寻亲公告受众年龄段的覆盖面。

  实地走访法。对于提供过多个较为详实的地址信息或者反复提及相同地址信息,但多方联系无法核实的滞留受助人员,在身体、精神状态允许的情况下,带领受助人员实地走访指认住址信息,同时走访当地派处所、村居委会和附近居民群众,现场辨认核实。在受助人员身体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借助社会团体力量携带受助人员照片、询问视频等信息协助走访核实。

  “朋友圈”扩散法。针对社交媒体的特点,以滞留受助人员特征描述+照片的形式整理寻亲图文公告,借助社工、志愿者的个人QQ、微信等社交网络扩散发布,重点以受助人员自述的地址信息为中心向外扩散,覆盖全城乃至全国助力寻亲。

  反向寻人法。持续关注网络上寻亲的平台、网站、APP等亲属等相关人员发布走失人员信息的模块,反向甄别对比站内受助人员信息,尽最大努力及时对接走失和救助信息。

  口音辨别分析法。借助公益团体的力量,通过特定的农作物、动物、节日食品、用具、生活场景等有代表性图片开展询问并录制视频,综合分析对具体物件和场景表达的方言和表述字眼,抽丝剥茧综合研判细化具体的地址范围。

  风俗习惯分析法。用心观察求助对象的表情神态、动作习惯,仔细询问重大节日、节气祭祀、饮食等风俗习惯,录制询问视频,重点分析获得的只言片语,整理视频和图文信息,逐步缩小地址范围,锁定特定区域,有针对性地发布扩散询问视频和寻亲图文信息。

  情景引导法。随着滞留时间的推移,滞留受助人员的记忆力、表达欲望和能力越来越弱,借助音乐、地图、环境等感官刺激,沟通家常、观察举止引导受助人员进行有效表达。

  物品档案寻踪法。很多情况下长期滞留人员精神状态、记忆随着时间的推移呈下降趋势,因此仔细翻阅救助人员入站材料,在物品保管清单中寻找线索,再三查阅之前的询问和联系核实记录显得尤其重要,在深挖材料的过程中发现细微被遗漏的线索,或者是在现今条件下能够进一步深入挖掘的信息。

  该站相关负责人员表示,市区分站在不断开拓寻亲资源寻亲渠道的同时,一直致力于打造寻亲资源共享平台,当前,已建立“全国交流、省内互享、市内共享”的三级寻亲资源共享平台,与全国各地救助站定期交流寻亲经验,学习先进寻亲手段、探索新技术新手段应用于救助寻亲工作,接下来市区分站将广州市内开拓成功的寻亲渠道和资源与各区救助站进行共享,希望帮助更多的人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