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一段尘封半个多世纪的记忆

2019-08-28 10:04: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彭阳8月28日消息(记者徐升 见习记者王新宇)2015年夏天的一个午后,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孟塬乡草滩村,正在翻修自家老宅的虎俊隆从一处破旧的窑洞中挖出了几颗手榴弹。

宁夏彭阳县孟塬乡草滩村(央广网见习记者 王新宇 摄)

  虎俊隆是当地的一名退休教师,他家的老宅年代久远、长期无人居住。“为什么会在这里挖出手榴弹?手榴弹的主人是谁?”一直喜欢收藏的虎俊隆对手榴弹的“身世”产生了兴趣。

虎俊隆家的窑洞(央广网见习记者 王新宇 摄)

  带着诸多疑问,虎俊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到挖出手榴弹的地方并没有发生过战斗,只有红军1935年曾途经这里。“手榴弹、红军长征”,这两条线索的交织让虎俊隆意识到这几颗锈迹斑斑的手榴弹并不简单。他便四处打听红军在草滩村乃至彭阳县的足迹。最终,将目标锁定到了当年在草滩村养病、休整的红军战士身上。

  “正好有一位红军战士,因为长征途中受伤,1935被这里的老百姓收留。最后我就一直找线索,找到了哪位红军战士曾经住过的家。”虎俊隆找到的红军战士名叫郭文海,曾在草滩村的虎永周家养病。郭文海1921年出生,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人,1935年参加红军。

发现手榴弹的窑洞(央广网见习记者 王新宇 摄)

  1935年9月16日,14岁的郭文海在腊子口战役中为掩护战友从正面进攻,不料被炸弹炸伤了左腿。为了不掉队,受伤后的郭文海边行军边疗伤,但由于长征途中药品奇缺,伤口得不到及时治疗,出现了感染。

  第二天,天还未亮,部队又开始了行军。郭文海体力严重不支,便将随身携带的手榴弹掩埋在窑洞的牲口槽中,减轻负重,继续拖着虚弱的身体追赶大部队。然而,他刚离开大院还不到1公里,就倒在了一片禾草地中。割禾草的村民虎永周发现了郭文海。虎永周的儿子虎志武回忆说:“我父亲上地头割禾草,发现地里有一道压痕。他把草拨开后,就发现了郭文海。当时,郭文海表情很痛苦,向我父亲求助。”随后,虎永周跑回家将发现红军战士的事情告诉了家人,虎家兄弟毫不犹豫将郭文海搀扶到家中疗伤。

郭文海的干部履历表(央广网发 虎俊隆提供)

  第三天,虎家人用遍了农村的土法子为郭文海疗伤。由于当时的草滩村还处在国统区。村周围一旦有什么动静,虎永周就带着郭文海躲到山里的窑洞中。随后,为掩护红军战士,虎家人商量为郭文海改名为:虎路生,并对外宣称是收养、抱养的孩子。

草滩村的草地(央广网记者 徐升 摄)

  郭文海在虎家受到了精心照料,身体渐渐痊愈,而虎永周一家也待他如亲人。不过,郭文海心中始终舍不下红军,舍不下部队,再三考虑后,他向虎家人表明心意,决定追随部队,继续战斗。虎志武听父辈说道:“据草滩村30多里的地方,就是三岔,那里是解放区。当时郭文海的伤好了,说他到想回到部队。”

  1936年底,与虎家辞行后,在当地地下党组织的联络下,郭文海进入驻守在三岔的陇东独立师。他冲锋在枪林弹雨间,几经生死,最终迎来解放。

郭文海(右三)和子女与虎家兄弟合影(央广网发 虎俊隆收集)

  50多年来,郭文海始终铭记虎家的救命之恩,一直想报答着这份跨血缘的亲情。虎永周的儿子虎志武说,听父亲讲,1952年,郭文海再次和虎家取得联系,此后长期书信往来,郭文海也经常寄钱寄物,嘘寒问暖。1960年1月,郭文海从部队转业,在西安定居,此后,虎家人三次被郭文海请到西安,受到热情招待。至今,虎志武依然清晰记得他第一次去西安看望郭文海时的场景:“我记得那年我去军干所看他,那会儿他已70多岁了,一下子从军干所的二楼上跌跌撞撞地跑下来,抱着我哭了半个多小时。”

郭虎两家人的书信交流(央广网发 虎俊隆收集)

  2009年,郭文海在西安病逝。“郭文海和我聊天时说,兄弟,咱们共产党是为人民的,绝对不能贪占,不能欺压老百姓。我说,哥你放心,我一辈子绝不干这些事情,你给虎家感恩,我给共产党感恩!”现在,虎志武已年近七旬,但他与郭家后代依然如亲人般保持联系。他希望这份超越血缘的感情能够一代代延续下去。

编辑: 郑皓月

一段尘封半个多世纪的记忆

2015年夏天的一个午后,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孟塬乡草滩村,正在翻修自家老宅的虎俊隆从一处破旧的窑洞中挖出了几颗手榴弹。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