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脱贫攻坚在行动】宁波精准扶贫:留一支“永不撤离”的帮扶队

2018-08-15 09:29: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宁波8月15日消息(记者杜金明)“我们要留下一支‘永不撤离的帮扶队’,既符合黔西南工作的特点,又有东部工作经验的干部队伍。”这是宁波市赴贵州省黔西南州挂职干部,黔西南州委常委、副州长田宾8月7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一段话。

  从最初的直接捐钱给物,到送项目,到重视人才交流,再到搞产业,如今的目标是不仅要形成产业,还要留下一支懂得经营的队伍,宁波的扶贫思路越来越清晰。扶贫扶智,在这样的思路主导之下的精准扶贫,资金用得更精准,项目做得更长远,产业发展有后劲。

  据统计,今年宁波市共安排黔西南州财政援助资金2.5亿元,资金分两批于5、6月底已全部拨付到位,财政资金支持力度超过去年的5倍以上。双方共同确定的首批74个帮扶项目,已经开工或正在组织开工。这些项目的实施预计可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1990户次55383人次。

  “海曙车间”,老纺车的“新思路”

  贞丰县位于黔西南州西南部,那里有美丽的喀斯特地貌,也有贫穷。

  位于者相镇茶林社区的土布小镇有点不一样,初入小镇甚至觉得这里跟贫穷根本沾不上边。穿过写着“土布工匠坊”的月门,能看到两边精致古朴、民族特色浓郁的两层楼房,房子整齐划一,一直延伸出几百米,而中间宽敞的过道自然形成了一条步行街。房子里边布依族古老的织布机发出有节奏的声响,布依族妇女手上的线轴在织布机上来回穿梭,心灵手巧的他们织出来的便是土布了。这是传统的手艺,外人看着像艺术,而他们用来养家。

  者相镇党委副书记周军说,目前在土布小镇里工作生活的15000多人,都是从外地搬迁过来的,他们来自贞丰县6个乡镇的24个村。那里基础设施薄弱,生活异常艰难。一个叫坡烂云的小村子,至今都没通公路,村民吃水要走上4、5小时。“到那个村去吃什么都行,吃水就不能倒掉,你倒掉了村民会非常不高兴,这个水来的太不容易了。”周军说,搬到土布小镇后,镇里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让这些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土布小镇里的女工正在织布(央广网记者杜金明 摄)

  土布小镇里目前有24家企业,企业经营的核心就是解决异地搬迁过来村民的就业,还有部分农户选择自主创业。让周军感动的是,对口帮扶贞丰县的宁波市海曙区拿出620万元帮扶资金,准备在土布小镇里建立一个土布纺织刺绣坊,命名为“海曙车间”。车间今年年底就能投用,至少能解决260人就业。“以平均3000元的月工资来计算,一个人一年的收入就是36000元,这样算下来,一个四口之家里只要有一个人在车间里工作,这户人家就能脱贫了。”周军说。

  “90后”妈妈梁正琴是布依族,她原来住在者相镇董菁村,2017年5月全家搬迁到土布小镇,当地政府给他们分了房子。梁正琴的丈夫在工地上打工,她就在土布小镇里织布赚钱。

  “织一米土布可以拿20元,一般每天能织6米布。这个工作很自由,很适合我。如果我想回家带小孩,可以随时走,反正是计件拿工钱。”梁正琴说,她早就听说“海曙车间”的事了,“不知道这个车间长啥样,但条件会更好,能赚钱。”

  “一般的土布一米可以卖到30元,成本约为25元,其中20元是工人的人工费用。”周军说,现在土布很畅销,最远能卖到欧洲。在宁波市海曙区的帮扶下,土布小镇做起了箱包、床上用品,甚至还能做衣服。好多妇女已经成为简易流水线上的服装工人了。

  30岁的王小面2017年和丈夫带着3个孩子从者相镇旗上村搬到土布小镇,他们家分到了一套110多平米的房子。王小面很幸运,不仅在土布小镇里找到了做衣服的工作,还获得了去宁波申洲集团“深造”的机会,一个月学习下来,现在的王小面可是土布小镇里有名的“大师傅”了。

  “申洲那边真的很好,学到很多东西。原来只懂一点平车,现在挖袋、开袋都会了,独立做一件衣服没问题了。”现在王小面一个月有3000多块的收入,她非常满足。她目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把学到的本事传授给其他姐妹,她已经有几十个徒弟了。

  贞丰县的的目标是2018年实现23个贫困村出列,1.5万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贫困人口减少至2.03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5.17%的。

  以茶为媒,“两安”互动共致富

  今年4月,浙江省安吉县黄杜村20名农民党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村里种植白茶致富的情况,提出捐赠1500万株茶苗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新植茶园5000亩脱贫。

  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事作出重要批示,“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党的恩”,这句话讲得很好。增强饮水思源、不忘党恩的意识,弘扬为党分忧、先富帮后富的精神,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很有意义。

  国务院扶贫办会同有关方面立即落实,在全国寻找1500万株茶苗受援地。得知这个消息后,来自宁波的挂职干部,普安县委常委副县长方健有点兴奋。普安被称为“世界茶源地”,除了海拔高一点,各方面的条件都很适合,方健认为普安不能放过这个好机会。后来,得知黄杜村考察组在遵义市余庆县考察白茶种植环境,方健连夜打电话,邀请考察组一定到普安来看一看。

  “送不送我们茶苗没关系,但希望你们到我们这来看一看。哪怕给我一棵苗也可以,一棵也是感恩苗。”这个挂职干部的诚意打动了原本准备第二天就返回杭州的考察组,考察组最终乘坐高铁,连夜来到普安。

  最终,专家们一致认为普安县适合种植安吉白叶一号,决定在普安捐赠2000亩,于是普安就成为受捐茶苗最多的县。方健和其他县领导还是不放心,他们觉得必须让当地老百姓真正掌握种茶的技术,积累管理茶苗的经验,才算完成任务。方健后来不断跟黄杜村党总支书记盛阿伟联系,希望他能多来普安,给当地农民传授栽培和管理经验。

  盛阿伟在7月4日签完捐赠协议后,先后5次来到普安。“我看到了方县长的诚意,感受到了普安县领导班子的责任心和脱贫攻坚的决心。”8月8日,当盛阿伟再次来到普安时说,他准备把普安打造成四个捐赠地中的样板,第一个启动白茶种植。“这次还带来了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农民如何翻地、平整土地,预计这2000亩茶叶两年后就会产生效益。”盛阿伟说,他们还将整合中国茶叶研究所第二党支部和安吉县农业局的茶叶专家力量,全程提供技术指导。

普安好山好景出好茶(央广网发 杨德高摄)

  普安白叶一号工程实施地点最终确定为地瓜镇屯上村和白沙乡卡塘村,地瓜镇屯上村实施1500亩、白沙乡卡塘村实施500亩。项目覆盖贫困人口共涉及两个乡镇10个村862户2577人,其中地瓜镇覆盖5个村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691户2020人,白沙乡覆盖5个村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171户557人。

  “以茶为媒,安吉和普安都有一个‘安’字,以后要慢慢结成东西部友好城市。安吉有个‘两山理论’宣讲团下个月就要到普安来宣讲,我们这里的干部群众可以学习一下先进理念。”方健说,扶贫先扶智,这很重要。

  医疗帮扶,言传身教留医术

  韩旭丰是宁波余姚市中医院医生,从今年5月起,韩旭丰来到兴义市人民医院中医科开展为期一年的帮扶工作。

  “刚来的时候很忐忑,余姚中医院是一所二甲医院,这里是三甲医院,我不知道能够做些什么。”韩旭丰说,他发现兴义医院的设备甚至比余姚还先进、齐全,医疗队伍也很强大,一开始他甚至觉得自己只有学习的份儿。“后来我觉得不行,既然是来挂职,就要体现出价值。”善于观察和分析问题的韩旭丰发现,兴义医院的硬件资源很好,但在创新管理、创新模式上还有上升空间。

  余姚中医院马伟明医生是全国名老中医,他在余姚中医院开设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工作室,韩旭丰一直跟随马伟明学习。

  “这种工作室的模式在余姚的效果很好,不仅能更好地服务患者,还能锻炼队伍,提升团队的凝聚力和业务素质。”韩旭丰说,兴义医院中医科主任罗方文恰好是黔西南州的“名老中医”,他于是建议把“名中医工作室”的模式引入进来。如今,“罗方文中医工作室”已经开始试运行。

  韩旭丰还配制了一款驱蚊包,一不小心还成了当地的“网红”药包。兴义气候宜人,夏日蚊虫逐渐增多,韩旭丰在原有配方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选取多种传统中草药调配,精心组方,在芳香除秽、驱蚊消暑的基础上添加了祛风燥湿的中草药,制作了“精美中药驱蚊香包”。没想到开始“投放市场”的60余个香包,不到1小时已抢购一空,并得到广大市民的好评。现在兴义医院中医科每天咨询、预定的电话不断。

  另一位医生王勇来自宁波市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他在黔西南州晴隆县挂职副院长。他开设了晴隆县人民医院第一个心血管专家门诊,并在全州开设了第一个宁波流动专家门诊,王勇医生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到比较偏远的碧痕镇、茶马镇、花贡镇上门服务,为数十名患者解决了心血管问题。

  王勇在每个星期三上午开设专家门诊,其它时间他基本上都在病房,跟其他医生做一些业务上的交流,以及疑难病症的讨论等。“最需要的是人才的培养,这是最最重要的;基础设施的完善是其次,还有一些先进管理理念。”王勇坦言,经过这几年宁波的帮扶,晴隆县医院的医疗设备已经很丰富了,如何留下一支医术高超的队伍是目前他考虑最多的。

编辑: 郑睿

【脱贫攻坚在行动】宁波精准扶贫:留一支“永不撤离”的帮扶队

“我们要留下一支‘永不撤离的帮扶队’,既符合黔西南工作的特点,又有东部工作经验的干部队伍。”这是宁波市赴贵州省黔西南州挂职干部,黔西南州委常委副州长田宾8月7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一段话。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