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西安交大人工智能团队:无人驾驶技术进入寻常百姓家还面临艰难挑战

2017-12-06 10:14: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西安12月6日消息(记者雷恺)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南宁教授为带头人的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团队5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人工智能的发展超乎想象,实现完全自主的无人驾驶是一个令人兴奋却又望而生畏的艰难挑战,要让无人车能够进入寻常百姓家还面临着很艰难的挑战,“可能还需要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完善”。

  今年11月26日在江苏常熟举行的2017年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上,西安交大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研制开发的“发现号”和“夸父一号”无人驾驶智能车参加比赛,“发现号”在城乡道路测试、高架快速道路测试两个单项中均获第一名,综合排名第一,荣获一等奖;“夸父一号”在高架快速道路测试的真实交通流状态下汇入车流和动态超车表现高超。

  在西安交大5号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郑南宁院士表示,目前自主驾驶的一些技术已经可以为有人驾驶的车提供先进的辅助安全驾驶系统,无人驾驶汽车也可以在一些特定的区域、小区、城市指定的专用道路或者高速公路正常交通车流的情况下实现自主的驾驶。但是要让无人车能够进入寻常百姓家,能够非常自如的进入地下车库,也能够停到小街小巷,能够进入非常复杂的十字路口,还面临着很艰难的挑战。

  郑南宁院士表示,目前无人驾驶要适应复杂的交通环境面临着五大挑战:第一,复杂交通场景的周密感知。自主驾驶要在所有条件下都要能作出安全的判断,无论是天气变化,路况的复杂,它要非常周密的感知周围的场景。第二,意外的遭遇。目前自主驾驶很难解释异常现象,比如说城市经常交通管制,交通管制有时并不提前通知,比如无人车来到这个十字路口,遇上交通管制,交警用手势指挥车辆的停止和行驶。第三,预行为理解。比如说我们开车在路上走,前方的车,我们能判断出前方开车的是一个老司机还是一个新手,如果是新手,有时候要离它远一点。但是目前在自主驾驶技术很难解释或理解这些细微的预行为。第四,网络安全的风险。第五,人-车的自然交互。自主驾驶必须以自然的方式与人类交流,要实现车辆与乘客之间的无障碍交流,而不是一个简单的点到点的行驶。

  长江学者、西安交大教授薛建儒表示,目前的宣传夸大了无人驾驶技术的进步,忽略的它背后面临的困难。一些公司和车企都在进行无人驾驶的路试,一些商业行为表现出的前景很诱人,诱人的前景使人容易忽视发展自主驾驶所面临的挑战,也使得社会公众认为具有高智能的无人驾驶很快就能进入寻常百姓家庭。

  郑南宁表示,以目前的交通状况和技术水平来看,无人驾驶技术要得到大规模的普及,一方面有待在低成本、高性能的传感技术方面取得突破,还需要大幅提升无人驾驶的计算能力;另一方面我们可能需要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完善无人驾驶在复杂的城市道路交通环境中的安全性能。

  薛建儒表示,无人车想要投入实际应用,必须在真实的环境下不断测试,“目前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法律法规不允许在真实路段上测试,我们只能在特定的试验场测试。”郑南宁表示,无人车的研发不同于一般的科研协同,不是简单的在实验室或有限的、简单的环境中实现就行了,它必须要到一个真实、复杂、开放、动态,在不可预测的环境中去实现它,希望政府能更多地在政策上提供支持,提供更加开放的环境让无人车上路测试,在体制能为新技术发展提供空间。

编辑: 郑睿

西安交大人工智能团队:无人驾驶技术进入寻常百姓家还面临艰难挑战

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南宁教授为带头人的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团队5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人工智能的发展超乎想象,实现完全自主的无人驾驶是一个令人兴奋却又望而生畏的艰难挑战,要让无人车能够进入寻常百姓家还面临着很艰难的挑战,“可能还需要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