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鄂尔多斯9月13日消息(记者郑颖 金建军)“林场经营治理区域内本来就长了许多青草,我们还能在林间空地上种牧草,非常适合发展肉羊养殖业。前几年行情好的时候,我的肉羊一年出栏六七千只,能收入六七十万元。这两年行情不好缩小了养殖规模,可一年下来还能收入十几万元,依然十分可观。”鄂尔多斯市造林总场王爱召镇九大渠分场职工刘金蝉高兴地说。秋高气爽,天朗气清,走进库布其沙漠腹地的鄂尔多斯市造林总场经营区,放眼望去,林间草木茁壮成长,野花竞相绽放,飞鸟鸣叫嬉戏,鸡鸭啄食虫草,一派生机盎然、多彩秀美的和谐景象。

  38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令人胆战心惊。那时,当地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沙上房顶住不成,十年种田九年空,家家户户逃外村,黄沙漫漫无人踪。市造林总场经营的库布其沙漠区,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植被稀少,除丘间低地等局部长有油蒿、籽蒿和沙米等植被外,其余均为沙海无边、鸟兽不落的不毛之地。当地的人们大多过着吃粮靠返销、花钱靠救济的艰难生活,甚至屡屡出现沙进人退、远走他乡的“生态难民”。此外,经营区内的八大季节性孔兑,每年都要向黄河输入大量泥沙,致使黄河河床不断抬高,严重影响着中下游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十多年前,林场没来的时候,万台兴村周边全是明沙梁,土地也全部被沙化了,房前屋后都有沙圪梁,沙丘经常滚上房顶,晚上睡觉还得顶门,不顶门沙就从家里滚回来了,实在是太危险了。”今年70岁的苏二小老人,一直生活在中和西镇万台兴村,曾经的恶劣条件令他害怕而又无奈,“风沙天气特别多,而且风沙特别大,春季种地十分困难,刚长出来苗苗就被风沙刮死压死了,往往要种两三茬才能成活,产量特别低,生活十分艰难。”

  1979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和“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启动的号角,鄂尔多斯市造林总场应运而生,一曲植树造林、绿化沙漠的绿色壮歌,就此开始响彻库布其沙漠腹地。

  鄂尔多斯市造林总场总经营区位于库布其沙漠中东段,东起准格尔旗十二连城乡三十顷地村,西至达拉特旗中和西镇官井村,东西长约148公里,南北宽约14公里,总经营面积126.6万亩,与准达两旗的9个苏木乡镇、22个行政村嘎查、114个合作社相邻相伴,是国家确立的“三北”防护林重点建设单位,也是目前自治区经营规模和建设成就较大的国有人工公益型林场。

  建场38年来,鄂尔多斯市造林总场依托国家林业生态重点工程,采取人工造林、封沙育林、飞播造林、工程固沙等生态恢复措施,共完成林业生态建设129.46万亩,其中“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一至五期54.56万亩、退耕还林工程14万亩、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53.03万亩、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4.87万亩,造林补贴试点3万亩;完成义务植树30万株。目前,全场森林覆盖率高达59.7%,比建场初期提高了50.55个百分点;有林面积达到86.57万亩,比建场初期增加了10.5倍;植被盖度则由建场初期的8%提高到了65%。

  此外,国家林业局西北林业规划设计院的生态效益监测结果显示:在鄂尔多斯市造林总场经营治理区域,流动沙丘和半固定沙丘,较建场初期分别减少了45.75%和36.01%,固定沙丘较建场初期增加了4.46倍,土壤侵蚀模数较2000年下降了6.05%,八大孔兑入黄泥沙量比建场初期减少了21.05%。同时,粮食亩产量较建场初期增长了9.5倍,达到570公斤;牲畜总头数较建场初期增长了88.25倍,达到211.8万头;农牧民人均收入较建场初期增长了127.99倍,达到15000多元。

  如今,库布其沙漠腹地已形成了一条乔灌草、带网片相结合的绿色防风固沙林体系,有效地遏制了库布其沙漠北侵南扩东移,有效保护了母亲河。在绿色生态屏障的作用下,市造林总场经营治理区及周边区域,水土流失减少,生物多样性增加,森林生态功能增强,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过去的可怕景象早已不见踪影。

  鄂尔多斯市造林总场在生态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大力发展林业+种苗、林业+牲畜、林业+家禽、林业+牧草等一系列复合经营式林下经济,并依托生态建设所形成的丰富林草资源,积极培育发展生态旅游业、林产品加工业等林沙产业,让生态与财富大方牵手,让茫茫沙海披绿生金,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多赢。截至2016年底,全场林沙产业总产值已达到1524万元。

  “我们全场务林人将一如既往发扬艰苦创业精神,持续打好治理库布其沙漠绿色攻坚战,唱响新的绿色赞歌,创造新的绿色传奇,铸就新的绿色丰碑,让脚下的这片大地更绿,让头顶的这片天空更蓝。”鄂尔多斯市造林总场场长包青松表示,今后计划每年完成林业生态建设3万亩,森林覆盖率每年增长1%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