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贵州省“十二五”时期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显著

2017-04-24 20:44: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贵阳4月24日消息(记者王珩 贵阳台记者晓光)“十二五”以来,贵州省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按照“强化基础、提升能力、控制风险、改善质量、推进改革”的思路,以“治水、治气、治渣”三大任务为重点,坚持“建、治、改、管”四措并举,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统筹推进环境保护各项工作,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十三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过去五年,是贵州省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最快的五年。全省生态环境质量呈现稳中向好的态势。2015年,9个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AQI优良天数比例超过90%,以API优良天数比例统计,超过99.0%,比2010年上升4.5个百分点;88个县(市、区)的空气质量API优良天数比例为99.7%,比上年上升2.8个百分点。44条主要河流85个监测断面达标率为87.1%,比2010年上升15.3个百分点;出境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为 92.9%,比2010年上升14.3个百分点。8大湖库水质达标率为64%,比2010年上升8个百分点,Ⅲ类以上优良水质上升12个百分点。9个中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持续保持100%;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98.3%,比2010年上升15.2个百分点。全省固体废物环境、声环境和辐射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

  过去五年,是贵州省环保优化发展成效最好的五年。在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国家下达的四项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提前完成。经环保部初步核算,2015年,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3-N)、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分别为31.8318万吨、3.6416万吨、85.29万吨和41.92万吨,比2010年分别下降8.62%、9.74%、26.6%、14.98%,实现“十二五”削减6%、7.7%、8.6%、9.8%的总量控制目标,为经济发展腾足环境容量。积极做好环评审批服务,开设“绿色通道”,促进重大项目快速落地。全省共审批建设项目环评文件59994个,审查规划环评133个,验收建设项目12929个。积极“跑部”协调13个重大项目并获审批。退回、暂缓审批和否决不符合环保法律规定的项目287个,涉及总投资549.95亿元。

  过去五年,是贵州省生态文明制度改革活力最足的五年。他们坚持先行先试,根据“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总体要求,扎实推进13项环保改革任务,一些改革事项走在全国前列。出台生态环境损害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办法,为国家层面提供了参考;率先在全国出台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和建立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司法体制。在8大水系实施环境保护河长制,积极推行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生态补偿、生态红线划定、执法联动机制、第三方治理等,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建设经验,逐步建立和完善了政府统筹、企业施治、市场驱动、公众参与的环境保护新机制。

  过去五年,是贵州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最快的五年。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全力补齐环保设施总量不足短板。全省持续推进《关于做好环境保护十二件实事的通知》、《贵州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工作方案》和《贵州省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全面启动以废水、废气、废渣污染防治及环境监管能力建设为主的环保设施建设,总投资500亿元,建设2000多个项目,目前环境保护12件实事已完成总任务的70%,分别提前1年和提前2年完成30万千瓦以上火电机组和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脱硝设施建设。列入国家考核的151个重点减排项目和63个重金属项目,以及30个水泥行业脱硝工程、三大磷化工企业污水治理设施、788个煤矿污水处理站项目、37个主要河流水质自动监测站、88个县城空气自动监测站联网直传项目全部建成。建成三峡库区项目144个、水泥窑协同处置垃圾项目9个、示范小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工程70个、垃圾收集处理工程40个、工业固体废物标准化渣场90个、产业园区污水处理工程192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工程639家。通过一大批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提高了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治污能力支撑,发挥了设施建设在环境质量改善中的“托底”作用。

  过去五年,是我贵州污染防治力度最大的五年。全省投资111.63亿元,对火电机组、水泥生产线烟气治理工程进行建设改造,机动车“黄绿标”管理覆盖率达100%,累计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14.34万辆,淘汰2005年底前注册的营运黄标车1.48万辆,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累计投入7440万元,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投入20.7亿元集中整治赤水河流域污染。以“两点六河”(乌江34号泉眼、清水江支流重安江发财洞泉眼,洋水河、瓮安河、息烽河、湘江、重安江、马岭河)为重点,大力整治乌江、清水江、南盘江流域水污染。全省人工水晶产业实现全部入园集中管理。大力实施标准化渣场建设,采用多种技术处置生活垃圾和医疗废物,加强废渣处置与废物综合利用。贮存、处置工业固体废物1.8亿吨,综合利用量2.2亿吨,工业固废处置利用率达100%。以8个重点区域、5大重点行业、7个重点防控元素、400家重点企业为重点,实施重金属污染防治,淘汰涉重企业89家,削减重金属排放1293公斤,治理历史遗留重金属废渣579万吨,恢复受污染土地1810亩,涉重金属环境质量总体稳定。

  过去五年,是贵州省环境监管措施最严的五年。实施最严格的环境监管措施,以“零容忍”的态势重拳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十二五”以来,共立案查处各类环境违法案件3600件,查处金额1.31亿元。特别是开展“六个一律”专项行动和环境保护大检查以来,采取网格化管理、“三不放过”、“五个一批”等措施加强环境执法监管,严厉打击了重点流域、重点企业违法排污行为。全省共出动执法人员9万余人次,排查企业3.3万家次,责令停产企业587家,责令限期改正企业1658家,完成整改企业915家,关停取缔企业237家,罚款1284家,处罚金额5519万元,其中移送公安机关实施行政拘留案件69件、环境犯罪案件19起。与公、检、法部门分别建立11项工作机制,与四川、云南、广西分别建立赤水河流域、万峰湖流域跨省区域联合执法机制;积极推行网格化监管;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省公安厅分别成立生态保护专门机构,全省建立完善了环境保护与执法司法联动机制,发出了“铁腕治污,不欠新账”和“多彩贵州拒绝污染”的最强音。

  过去五年,是贵州省生态环保创建成果最多的五年。贵阳市、遵义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通过环境保护部验收。创成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1个,生态乡镇56个;省级生态县3个、生态乡镇227个、生态村389个。赤水市、湄潭县创成国家级生态县(市)通过环境保护部验收,实现了全省国家级生态县(市)零的突破。创建省级绿色学校186所,获国际生态学校绿旗称号8所。累计投入中央、省级农村环保资金9.98亿元,支持9个市州1376个建制村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直接受益人口超过200万人。

编辑: 张颖
关键词: 贵州省;十二五;环境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