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欧洲以外首例“微创心室折叠减容术”成功在厦门实施

2017-03-23 09:53:00来源:央广网

在超声和X线引导下,医护人员小心翼翼置入导管。

  央广网厦门3月23日消息(记者陈庚 通讯员刘云芳)作为人体发动机的心脏,要是像“吹气球”一样鼓出一个包,无疑等于埋下一颗“不定时炸弹”,后果不堪设想。记者从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厦门市心脏中心)获悉,该院近日连续实施了三例微创心室折叠减容术,用“折叠”心脏的办法,为三名室壁瘤患者拆除了“炸弹”。该手术方式在国际上属于最顶级的室壁瘤治疗办法,目前全世界仅欧洲开展过一百多例。

  据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导管室主任肖国胜主任医师介绍,健康心脏的室壁厚度均衡,发生心肌梗死后,在血液压力的冲击下,坏死变薄的心肌容易发生“吹气球”现象,这就是室壁瘤。室壁瘤被冠以“不定时炸弹”的名号,作为心肌梗死的严重并发症,其死亡率不亚于某些恶性肿瘤。“室壁瘤不及时治疗的最终结果就是心力衰竭,甚至有时仅做个很普通的动作,如蹲下、搬个椅子,都可能‘引爆’脆弱的室壁瘤,导致患者突然死亡。” 肖国胜说。

  据了解,室壁瘤的传统治疗方法是外科开胸切除手术,要在心脏停跳的状态下进行,创伤大、风险高、术后恢复慢,是世界性难题,甚至很多患者需要做心脏移植手术。而由美国教授Lon发明的“微创心室折叠减容术”,全程都在心脏保持跳动的状态下进行,侵入性相对较小,不需要体外循环的支持,不需切除坏死的心肌,对左心室的损伤相对较少,可以迅速扭转患者症状。

心外科、超声科、麻醉科医护人员密切配合,开展手术。

  “引进国际高精尖手术,拓展更多手术方案以适应不同患者需要,一直是我们医院的追求。”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院长王焱告诉央广记者,作为一项全球顶尖的技术,它需要心内科、心外科、麻醉科、超声科等高水平、多学科的精细、默契合作。从患者筛选、术前评估、术前模拟到术中精心操作,手术团队在每一步上都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并多次派团队外出学习,同时邀请国际专家来厦门指导。

  经过周密准备,第一例手术于2月28日实施。术前,超声和磁共振给予了精准定位。手术中心外科医生率先披挂上阵,在患者的左侧胸部位置切开个小口子,暴露出心脏,为后续手术打开第一道大门。“这是我参与过最复杂高难的心脏杂交手术之一,需要在超声和X线的引导下,由我们外科医生与心内介入医生紧密配合。”该院心外科尤颢主任医师介绍。

手术动画演示截图

  随后,心内科医生从患者的右侧颈静脉置入导管,导管沿着静脉小心翼翼地通向心脏,一路“铺设轨道”,沿着右心房直达左右心室的交界处,然后留下一个类似锚的装置,并等待从左侧小切口同样送入另一个锚定装置,附在室壁瘤外壁。

  由于手术全程都在心脏保持跳动的状态下进行,需要参与手术的20余名各学科医护人员注意力高度集中,紧密配合。导丝在心腔中每前进一步都要慎之又慎,因为使锚定垫片精准定位于手术前标测好的室壁瘤位置,容不得丝毫偏差,否则将引起严重后果。

手术动画演示截图

  导丝几次来回穿梭后,医生最终像紧束口袋一样使两个锚定垫片一左一右、一内一外,两面夹击将室壁瘤折叠,视病情如此重复操作两到三次,最终将左心室重新塑造至一个更加正常的形状与尺寸。

  “往哪穿,穿几针,按怎样的顺序,都很有讲究。”王焱院长介绍说,通过这项手术,缩小了因室壁瘤作乱而增大的左心室,提高了心脏泵血效率,迅速扭转患者症状。三例手术中,72岁的患者黄老伯年龄最大、病情最严重、情况也最为复杂,他的室壁瘤直径达50多毫米,使得他的心脏比正常人大2倍,但每次心脏泵出去的血却不足常人的一半,动一动就喘。而术后第二天,他就可下地活动,“恢复很快”。

手术动画演示截图

  据悉,该手术吸引了马来西亚等国家及台湾地区的心血管病专家前来观摩。此项新技术的发明者,来自美国的Lon教授也亲临现场,在见证了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率先于亚太地区成功开展该项手术后,给予了高度肯定与赞赏,他表示,这是他见过的最优秀的医疗团队之一,不但内外科的技术都很高超,团队之间的配合也近乎完美。王焱透露,日本、新加坡等国的心血管病专家也将前来观摩接下来的手术。

  事实上,在解决室壁瘤这一心血管病领域老大难的问题上,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近年来一直走在国内前列,2015年就率先在福建省开展降落伞封堵术,通过内科介入方式植入装置隔离室壁瘤,目前已成功让26个“降落伞”在室壁瘤患者心脏内安全“着陆”,为国内开展该技术例数最多的医院。而在院长王焱看来,“微创心室折叠减容术”的成功实施,实现了我国乃至亚洲在该项技术上零的突破,为室壁瘤患者带来全新的手术理念和新生的希望。

编辑: 曹宇
关键词: 首例;心室折叠减容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