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牧歌]新疆牧民冬季大转场记者亲历之三:绕道赛里木湖(图)
支持键盘翻页 ←左 右→    我要评论

  

  果子沟牧场牧民巴哈提亚尔今年第10次赶着羊群转场(央广网记者 张雷 摄)

  

  央广网乌鲁木齐12月9日消息(记者刘钦 张雷 肖源 刘飞 张程 罗成 伊犁台记者王美涵)在第一天出发的果子沟牧场转场牧民当中,我们认识了哈萨克族牧民巴哈提亚尔。今年25岁的他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一个两岁,一个还在妻子的肚子里。妻子带着孩子提前坐车去冬牧场他家的“冬窝子”,大半天时间就到了,而他路上需要五天。

  巴哈今年是第十次赶着牛羊转场,前面几年有父亲跟着,后面几年便自己转场。巴哈会说不太流利的汉语,我们与他交流比其他牧民容易一些,不用江阿布力当翻译。头一天也混熟了,我们改称他的昵称“巴哈”,转场第二天起,我们决定跟随他走一天。

  因为头天晚上“驿站”能提供的食宿条件有限,我们只能乘车返回一百公里外的霍城县宾馆住宿。第二天凌晨,我们乘车赶到赛里木湖边东岸,追上同样是天不亮就赶着羊群上路的巴哈,和他一起赶着羊群沿着赛里木湖东岸一路向北走去。

  赛里木湖是新疆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山冷水湖,蒙古语意为“山脊梁上的湖”,哈萨克语则有祝福的意思。赛里木湖面积约450方公里,湖面海拔2073米,东西长约30公里,南北宽约25公里,周长约90公里。果子沟牧场的牧民转往冬牧场,要经过赛里木湖,因为赛里木湖西岸山边冬季风大雪后,行走艰难又危险,牧民们不得不多走50多公里,绕道赛里木湖东岸再转向北,进入博州温泉县境内的山区牧道,前往远冬牧场。

  赛里木湖东岸的牧道宽阔平坦,刚开始地面的雪还不太厚,头顶的天空上是与头天晚上一样的满天繁星,那是久居城市的人从未见过的清晰的星空,也是我们头一天实在没有精力欣赏的美景。

  星光下,我们与巴哈边走边聊天。巴哈告诉我们,第一次跟父亲一起转场赶夜路,他才15岁,那时他还怕黑,身体也比较瘦弱,听老人说转场途中晚上还要轮流值班,防止大雪后觅食困难的狼群下山袭击羊群,他是又冷又饿又怕,现在都不敢想当时是怎么熬过来的。

  与巴哈交谈中,我们得知,他家的“冬窝子”在温泉县西边70多公里的阔克江巴斯冬牧场的最里面,是果子沟牧场130户转场牧民中路途最远的一家,转场需要的时间也最长。以前没有“驿站”,转场途中只能啃干馕、喝凉水。天黑前两个小时就要让羊群停下来吃草,如果刚好能赶上其他牧民的房子,还能借宿一晚,如果找不到借宿的地方,只能把羊群圈起来,自己坐在大树下看着羊,整晚不敢合眼,实在困得不行,就抓一把雪擦擦眼睛,就不困了。以前巴哈冬季转场全程需要七天,有了“驿站”,最多需要五天。

  上午9点,漫天的繁星慢慢隐去,天亮了,我们没有迎来期待的赛里木湖日出和满天朝霞。尽管如此,目光所及是波光粼粼的赛里木湖水与湖边的皑皑白雪,依然构成一幅圣洁无暇童话般的世界。中午,天色有所好转,高天上的流云走向刚好是我们前进的方向,似乎在引导羊群走向赛里木湖北岸的雪山。牧民沿着湖边牧道依次赶着一群群牛羊行进在湖边牧道上,俨然像一个个阅兵场上的方阵,威武浩荡地向前挺进。而此时的巴哈却无暇欣赏美景,因为他知道,后面的路会越走越难。

  走到下午14点,我们都觉得饿了。巴哈告诉我们,这段路途中间没有“驿站”,晚上才能到达补给点。我们便拿出包里的馕和马肉吃上几口,问巴哈饿不饿,他说:怎么不饿,从凌晨出发到现在就吃了一顿饭……想到他曾说马肉可以驱寒,我们便把一袋马肉干递给他,巴哈连声道谢,伸出手抓起几块就大嚼起来。

  果然,赛里木湖的天气说变就变。太阳落山前,赛里木湖上空已是乌云密布,风也渐渐大起来。前面的雪也越来越厚,到了山边,最深的地方雪已没过膝盖,每迈出一步都要花很大的力气。而凛冽的寒风夹杂着“风吹雪”卷起的雪粒,打在脸上引起阵阵刺痛,没法说话,呼吸都觉得困难,也没法拍照、录音。我们的脸上很快就被吹出几道潮红的斑,此时的巴哈和我们一样,在防寒服外又套上一件厚重的皮大衣,只能低头赶路。

  晚上21点,巴哈从黑夜走进黑夜,在行进18小时候、70多公里后,终于走到荒山中的补给点,周围没有搭好的羊圈,羊群只能在草地中休息。巴哈与同伴说好,吃完晚饭,各自值班两个小时,每人轮流睡上两小时,第二天凌晨2点出发。

  在一片暗夜中,我们分明听到依稀的狼叫声,不禁为巴哈和他的同伴担心。巴哈很聪明,似乎看出我们的担心,笑着对我们说,不用担心。小时候害怕过,现在长大了,早已不怕狼群了。

  因为还是没有食宿条件,我们与巴哈同吃同住一晚,体验转场过夜的愿望还是不能实现。只好沿原路出山返回,与在赛里木湖环湖公路的等候的同事会合,连夜翻越盘山公路,前往60公里外的博州温泉县住宿。

来源:央广网央广图库  编辑:竹立志作者:  日期: 2014-12-10 09:36:00
标签:牧民;冬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