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武汉5月1日消息(记者张卓 通讯员陈嘉伦 郑立维 黄梦婷)“你不付出,我不付出,谁来付出?你也索取,他也索取,向谁索取?面对疫情,谁都不能袖手旁观。若有召,二航人必战!”

  正月初六,他毅然投身抗疫一线。从“火眼”实验室,到武汉市中医院、第四医院改造,再到沌口方舱医院,辗转4个抗疫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连续奋战28个日夜。往往忙完一个通宵,刚刚躺下,接到电话,就立刻爬起来,投入下一场战斗。

  他,就是被同事亲切称为“鲁智深”的中交二航局一线抗疫勇士——严沧海。

  中交二航局一线抗疫勇士——严沧海(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鲁”:嗓门大,说话基本靠吼

  2月16日,凌晨1点,武汉市中医院灯光点点。

  这里没有病人,没有医护人员,只有一群战士在拼命和时间赛跑。早上8点半,这里将正式开始收治新冠肺炎患者。

  “精度要搞准确,密封性一定要保证!”“抓紧点,一大早病人就住进来了,我们要赶在收治之前撤离,还要给院方腾出时间。”深夜,严沧海还在风风火火地排查病房改造的每道工序,整栋门诊楼都能听到他的声音,洪亮而又显得突兀。

  “性子急、说话快、嗓门大”是现场同事对他的评价。

  “很正常,门诊楼一层就这么大的空间,要容纳40多个工人同时作业,还有切割声音和电钻声音,嗓门不大根本听不见,说话只能靠吼。”严沧海解释说。

  1天1夜的工期,在“大嗓门”严沧海的带领下,这群“急行军”昼夜奋战,没有合过一次眼,穿着防护服,怕上厕所耽误时间,水都不敢多喝。

  严谨有序、忙而不乱,最终,他们提前2个小时完成病房改造,改造后能提供300张病床。

  “我们从早上7点进场到次日凌晨4点完工,总共只用了21个小时,从来没有接过这么快完工的项目,放在普通的项目,施工人员都还没来得及进场。”严沧海说,“我们动作快一点,病人就能早点得到治疗,也就多一分活的希望。”

  2月16日,上午10点多,严沧海刚躺下还没超过4个小时,接到上级命令后,一边接电话,一边穿衣服,又火速赶往了武汉第四医院病房改造现场。

  “智”:有勇谋,同时协调300人交叉作业

  对于严沧海来说,如果不是疫情,“火眼”实验室可能是他一辈子都不会遇到的“特殊项目”。

  “我干过路桥和市政,也干过军运会配套项目,但从来没接触过这种高规格密封的实验室,工期又紧,放在平时,可能需要两三个月,但是现在只给你5天时间,一开始肯定是有点懵的。”作为现场负责人,严沧海深感责任重大、松懈不得。

  仅2000平方米的施工现场,就有机电、水电、暖通、板房、技术安装等7支劳务队伍,劳务工人最多时有300多人。

  5天时间,这么小的空间,要同时调动几百人,完成隔断墙、水电安装、暖通风管、设备安装、地胶施工、设备调试等多道工序,还要24小时不间断施工,保证队伍高效联动作战是重中之重。

  为保证施工进度,严沧海按照班组分工统筹划分施工节点,将工程安排细致到小时计算。每个班组多少人,平均每小时干多少活,几点完成什么节点,他摸得一清二楚。

  “通常这么大规模的工程,一般7、8名管理人员就能搞定,但在这里,我们的人员配备比平时多了好几倍。时间紧迫,边优化图纸都边抢工,现场每个工序我们都安排了管理人员跟班作业,帮助协调不同班组、不同工序之间的对接。”严沧海说。

  尽管每支队伍的施工区域和施工内容都划分的非常清晰,但在时间上、空间上、工序上,仍存在很多交叉施工作业。队伍“撞上”了,到底谁先施工,谁后施工,如果处理不好,很可能返工重来,欲速则不达。

  2月2日,离正式交接还有3天,水电和暖通风管安装却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打架”了,施工进度慢了下来。

  怎么办?“哪个好改动,我们就动哪个。风管需要吊装施工,不便挪动,我们就改水电。”面对紧张形势,严沧海立即调整部署,依据两种作业的紧迫性和难度进行排序,重新优化水电的布置和走向,有效开展作业。

  2月5日,“火眼”实验室正式启动试运行,严沧海和他的团队圆满完成任务,返工次数为0。

  “深”:冲在前,穿上防护服深入病区战斗

  2月22日,下午5点,严沧海再次接到命令,转战沌口方舱医院。彼时,沌口方舱已经投入使用,900多位新冠肺炎患者正在接受治疗。

  当晚,严沧海连夜进入沌口方舱医院,一边查看现场,一边研究施工方案,准备组织人机料。这也是严沧海第一次真正意义进入病区施工,离病人仅有5米之遥。

  “900多位病人,当时心里肯定是害怕的,但是既然接了任务,就得执行命令!”严沧海斩钉截铁地说。

  隔天,人员正式进场,开始准备施工。来之前,大部分人对施工环境有了心里准备,但在现场真正看到病人围了过来,大家都开始两腿发软。

  “不用过于恐慌,我们只要按要求做好全身防护,没那么危险。”严沧海告诉大家,一定要胆大心细、速战速决。“先做安全区改装工作,在安全区域完成拼装,拼装完再去危险区进行整体吊装。”为最大程度压缩危险区作业时间,减少感染风险,严沧海和他的团队决定采用行业最前沿的装配式建筑技术,实现效率最大化。

  2月25日中午,18名人员准备正式进入病区战斗,他们必须赶在26日中午前完工。

  一开始,大家都面面相觑,不说话,谁也不敢先踏入病区,空气中逐渐弥漫着焦躁恐慌的氛围。

  严沧海能做的就是调动所有施工人员去挑战极限。他说:“你们看,这里很多90后医护人员远离家乡,从甘肃、四川过来援鄂,还要直接接触病人,他们都没叫苦,我们凭什么叫苦?现场保洁人员,还要清理病人垃圾桶,他们都没说害怕,我们凭什么害怕?这次干完了,我们还可以回去隔离休息,他们还要继续战斗,你们说谁更苦?”说完,他转身带头进了病区。

  投入病区战斗以来,所有施工人员一刻不停歇地干。吊装完已错过饭点,只剩下冷菜冷饭,没有时间宵夜,外面下着冷飕飕的雨,他们的三层防护服却早已湿透。然而,没有人撂挑子,没有人临时起意加钱,也没有人埋怨一句话。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关键时刻冲得上”,就是这样一个平凡的建设者,用坚守和担当勾勒出了英雄“鲁智深”的形象。

更多战“疫”青年故事

请扫描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