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天津12月3日消息(记者王志勇 夏震宇 天津台翟婧秋)深冬时节,在天津市津南区辛庄湾绿色生态屏障片区,工作人员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着冬季植树造林项目。今年,这片占地面积达5500亩的绿色生态屏障,在已经种植30多万棵树木的基础上,又栽种了2000多亩的狼尾草、萱草等花草,并修建了瞭望塔、亲水平台、林间驿站以及游览路等便民设施。中铁十八局辛庄湾项目现场绿化负责人刘日辉说,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了游客喜爱的打卡地:“为了进一步打造田园乡野这种体验感,我们规划了一条游览路线,做到三季有花、四季常绿这种景观带,人在景中游。”

天津市津南区绿屏·辛庄湾一景(央广网记者 苏平 2020年9月摄)

  2017年5月,天津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作出“滨海新区与中心城区要严格中间地带规划管控,形成绿色森林屏障”的决策部署,绿色生态屏障开始由蓝图变为实践。

  天津市在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之间的黄金发展走廊上,规划建设南北向约50公里、东西向约15公里、总面积736平方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区,彻底改变了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东西对进、相向拓展“摊大饼”式粗放发展路径,有利于构建津城与滨城“双城”辉映的新型城市发展格局。天津市主动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使这项工程成为京津冀东部绿色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津市绿色生态屏障规划图(央广网发 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供图)

  为加强对建设绿色生态屏障的组织领导,天津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屏障区规划建设问题,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多次深入现场调研指导,对屏障区建设提出具体要求。成立以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24个相关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建设绿色生态屏障工作领导小组,在市、区两个层面成立现场指挥部,统筹推动各项工作。天津市人大颁布《天津市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突出建设绿色生态屏障等内容。天津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加强滨海新区与中心城区中间地带规划管控建设绿色生态屏障的决定》,进一步压实法律责任,强化刚性约束。天津市还出台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实施细则、市级重点造林绿化工程管理及验收办法等规范性文件,明确施工标准,确保工程质量。天津市纪委监委和市人大、市政协等将屏障区建设、资金使用管理等情况纳入监督,全面督促保障工程建设,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为科学规划好这一区域,天津市学习借鉴国内外生态建设典型案例,按照“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宜田则田、宜水则水”原则,科学编制《天津市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区规划(2018-2035年)》。结合屏障区基础条件,确定“一轴、两廊、两带、三区、多组团”的总体空间布局。分近期和远期两步实施规划,近期目标到2021年屏障区蓝绿空间占比达65%,远期目标到2035年蓝绿空间占比达70%,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天津市在生态屏障区执行最严格的管控标准,实行三级管控措施,严格限制高强度和高密度开发建设,最大限度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其中,一级管控区449.5平方公里,主要包括生态廊道地区和田园生态地区,占屏障区总面积的61%,按照“三分林、三分水、三分田、一分草”进行布局,禁止一切与生态环保无关的建设活动。

  在生态屏障区建设中,天津市同步开展了拆迁与生态修复、植树造林、水生态环境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振兴、道路交通建设、旅游发展、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污染治理、综合监管等“十大重点工程”,统筹推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场景。

  针对屏障区内原有工业园区污染企业多、产业层次低等突出问题,下决心取缔整合低效园区,坚决淘汰出清“散乱污”企业,对保留的工业园区实行“亩产论英雄”,倒逼落后企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绿色发展水平。天津市津南区农业农村委主任刘凤春说,虽然经历了初期的阵痛,但如今这里的人们切实感受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津南区范围大约2000家散乱污企业关停并转,是有阵痛有损失的。但是从目前来看,我们的生态屏障建设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日益体现。我们要为天津市建设一个绿色的城市会客厅,再造一片绿肺,同时又是群众每天锻炼身体、休闲、旅游的一个必去之处。”

  经过三年的规划建设,天津市绿色生态屏障区基本形成“生态屏障、津沽绿谷”的雏形,“水丰、绿茂、成林、成片”的生态景观初步显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截至目前,生态屏障区一级管控区内林地面积已达14.28万亩,林木绿化覆盖率从7%提升到20.4%,蓝绿空间占比达63.5%。随着今年冬植的完成,这组数字还将再上一个新台阶,其中有林面积达20多万亩。

天津市滨海新区官港森林公园景色(央广网记者 苏平 2020年9月摄)

  在建设736平方公里绿色生态屏障的同时,天津市还推动七里海、大黄堡、团泊、北大港四块总计875平方公里湿地保护修复和153公里渤海海岸线综合治理,把天津北部盘山生态区、中部和南部湿地保护区以及东部渤海海岸串联起来,有机融入京津冀生态网络,有效扩大区域环境容量,切实筑牢首都“生态护城河”。

  七里海湿地、北大港湿地是天津市候鸟迁徙的重要驿站。随着天津生态环境不断改善,越来越多的候鸟在这里迁徙、停歇。今年10月以来,天津共监测到超过5000多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迁徙至本市。根据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鹤类联合保护委员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社会普遍关注的濒危鸟类东方白鹳的全球总数量已经达到9000多只。经停天津的东方白鹳数量已经超过全球总数量的50%,是历年同期数量的3倍多。作为候鸟迁徙的重要经停地,今年飞临天津的候鸟数量已经多达40多万只,天津市共观测记录鸟类已达452种,比2014年记录种类增加了36种。随着生态环境的整体提升,人与鸟类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在天津逐渐形成。

东方白鹳飞临七里海湿地(央广网发 天津市宁河区供图)

  在建设绿色生态屏障的同时,天津市坚持生态惠民目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天津以建设绿色生态屏障为契机,大力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改善村容村貌,留住乡情乡愁。天津还充分利用屏障区内农田农地,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探索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新路子。立足生态功能,深挖屏障区内漕运文化、农业文化等各类资源,加快建设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和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推进乡村旅游、体育、农产品加工流通等产业融合项目发展,启动葛沽镇民俗文化旅游、东丽湖自然艺苑景区旅游等工程,促进乡村产业持续稳定发展。随着天津生态基底逐步修复,城市环境承载力日益提升,乡村振兴不断推进,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与日俱增。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面对“十四五”,天津将持续推进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在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扩大区域环境容量生态空间上展现更大作为。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委书记、局长陈勇表示:“这次五中全会公报特别突出未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下一步,我们会进一步通过国土空间的优化,强化生态用地的保障,推动生态屏障的建设,推动湿地的保护,推动沿海海洋生态的修复。我们现在正在编制‘十四五’国土自然资源规划,我们更广泛的吸收各方各阶层的意见,突出保护与利用,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