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福州4月1日消息(实习记者叶兴铸)1月19日,国家民委公布第八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名单,罗源成为福建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区。这是继“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后,罗源获得的又一项民族工作领域国家级荣誉。

  罗源县有27个民族成分,少数民族人口22481人。全县有1个畲族乡、34个畲族村、147个畲族自然村,畲族人口22067人,畲族人口相对数居福建省第三、全国第四。罗源拥有2项国家级少数民族非遗项目,1名国家级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4个。

  为了深入挖掘各民族乡村潜在的资源优势,谋划“十四五”时期民族乡村产业发展之路,罗源县促成“民族+文旅商”等多业态融合,打造“1+3+N”示范创建工程,全力助推民族乡村实现发展超越。

  “民族+互联网”:助推畲乡农特产品销售

  探索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主动融入数字福州建设,利用大数据、云计算、虚拟实景等手段,整合民族文化、文旅经典、农特产品等资源,在全国率先打造“线上VR展厅+线下实景+电商带货”模式的民族文化数字云平台(简称云平台),以“云展览”“云体验”“云购物”三大功能形式,打通从文化展示到产业发展各环节,推动数字赋能民族乡村振兴。

  自云平台上线以来,平台内畲家商铺农特产品销售额已突破400余万元。目前云平台二期项目建设已有序进行中,建成后将有效串联线下八井农特产品直播室,为今后畲乡产品直播带货提供新平台。

谷仓画院开设的农民画写生研修班(央广网记者 叶兴铸 摄)

  云平台的云展厅项目基于互联网“数字云”技术,定制多个主题云展厅,利用线上推广,带动线下旅游热度。通过数千个图文、音视频文件,多角度多方面的呈现罗源畲族文化与民族团结,游客可通过触控、视频等多种方式实现线上浏览、分享及传播,整个云展厅可以使用手机、平板、电脑各类终端观看,将畲乡风貌、民族文化一览无遗。

  “罗源县的第一个5G基站就建到了八井村!“在云平台现场,罗源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谢婧表示。她直言,云平台所在的畲族村获得的这一“优先权”是县委、县政府所有领导的共识,是不谋而合。

  谢婧认为,罗源民族文化数字云平台依托5G技术,突破传统民族工作思路,打通了从文化展示到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畲e贷金融支持等各环节,解决了少数民族乡村发展最后一公里问题。

  “民族+金融”:输血民族乡村产业发展

  立足民族乡村资源禀赋,推动发展特色产业,创新引入帮扶机制,搭建政企银合作交流平台,让民族乡村释放新活力。

  近年来,罗源县积极协调各金融机构,为畲族乡村对接各项金融扶持政策。为更多农户提供更低的融资成本、更便捷的用款服务,打通民族项目发展“最后一公里”。

  “民族+示范引领”:构建民族乡村产业新格局

  立足民族乡村发展现状,挖掘潜在资源优势,推行畲汉村组团共发展,支持个别畲村先发展,鼓励其他畲村积极赶超,助力民族乡村实现发展超越。

  罗源县先后成立3个示范带:八井—竹里—小获、南洋—塔里、水口洋—潮格3个民族共同体建设示范带,致力推进民族村与汉族村优势资源互补、共享,实现共同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畲汉融合发展模式,呈现民族村与汉族村组团发展新格局。

位于八井村的罗源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牌匾(央广网记者 叶兴铸 摄)

  八井—竹里—小获示范带,以畲风情为客流引擎,吸引多位汉族优秀青年入驻创业,相继引进竹里谷仓画院、竹朴乡畲院民宿、畲乡里度假区等项目,并加快推进畲族文化民俗小镇二期山哈集市、骑行步道、畲乡连心农家乐等旅游项目建设。多次承办大型民俗文化活动,常态开展少数民族非遗文化项目表演等,再为文旅产业添彩添色。

  南洋—塔里示范带,在浿溪大庄园产业发展规划下,集体引资入股,盘活资产资源,流转土地1600亩、古民居25座开发项目,保护性修复有百年历史的蓝家大院,打造集体验、观光、展示为一体的“民族文化产业体验中心”。

  水口洋—潮格示范带,依托两村优势资源,如畲族文化体验馆、文化创意园、潮格书院书屋、民宿、畲汉民俗文化资源等,旨在建设罗源县集观光、游学、美食、民宿、创意于一体的畲汉融合文化体验区,目前已推进示范区路灯等项目建设。

  如今,罗源县正在形成多地区民族团结进步产业发展呈现点线连片、多点开花、文旅商等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