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策划/徐也晴 剪辑/彭俊 设计/刘京京):5月,高校毕业生完成论文和答辩后,陆续迎来属于自己的毕业季。疫情当前,毕业生或许会少了些毕业典礼的仪式感,或许要面临就业时的抉择,抑或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感到迷茫……

  为了解答即将走入职场的学生们面临的种种心理困扰,央视网《新闻+》特别策划《毕业季心理课》,从“毕业就业的焦虑情绪”聊到“工作的意义”,从“面试技巧”聊到“职业规划”。本期节目,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人力资源管理与心理测评系系主任迟毓凯和大家聊聊找工作时要考虑哪些条件要素。

  1.找工作要从自身能力出发还是从个人兴趣出发?

  迟毓凯:不同的专家学者和个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比如现在美国比较流行的四因素模型,也就是日本学者提出的“ikigai”(即“生活的意义”),从“你擅长的”“你热爱的”“世界需要的”“世界给你钱的”进行划分。如果能找到把四个因素结合在一起的工作就比较理想。

  《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幸福课》的作者泰勒·本-沙哈尔,还提出一个找工作的模型MPS。即你所找的工作最好是有意义的(Meaning),而且是快乐的(Pleasure),还有就是自己擅长的(Strengths),这三者结合,工作干起来才更有劲。

  总体而言,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对于理想的工作,提到的无外乎是以下三个因素:能力兴趣金钱。但现实中,一般并不容易找到同时包含这三个因素的工作,所以我们很多时候是在其中做取舍和权衡。

  据我个人的观察,我发现当前人们经常会谈“兴趣”的问题,认为找工作要以兴趣为基础,要按照兴趣去找到更合适自己的岗位,大部分的青年也比较认可这个观点。包括求职市场上还有问卷量表等工具,会测评出你的兴趣在哪个维度,做哪种工作更合适等等。

  但这种以兴趣为主来找工作的趋向,我个人认为是值得商榷的。这是因为虽然做有兴趣的事可能感觉不累,但兴趣是会变的,是不稳定的。其次,按照兴趣找到工作之后会感到很开心,但我们要知道,人的兴奋点是有一定适应性的,也就是说,再好的工作,再符合你兴趣的工作,时间长了就会让人觉得“不过如此”。

  此外,如果你找到了有兴趣的工作,但你又不擅长,这个工作做起来并不得心应手,甚至也得不到成就感,到最后会产生更多的麻烦。

  所以从这几点来讲,我个人认为如果找工作时只从兴趣出发,是要慎重的。

  2.对毕业生而言,这些因素如何衡量取舍?

  迟毓凯:我个人认为还得看条件。比如你所拥有的社会资源、经济资源的基本情况。

  有的孩子可能没有社会资源、经济资源,那这个时候可能就要以金钱为主来找工作,首先你得活下去。这个时候就需要先满足世界再满足自己

  其次,一般的家庭,可能家里有些资源但不够充分,我个人认为这种情况下最好根据你的能力和擅长的事情去找工作。虽然很多时候,你对这份工作本身的兴趣没有那么大,也可能没办法让你赚很多钱,但由于你很擅长,更能胜任这份工作,而且得到了积极的反馈,那么你的兴趣可能就随之而来了。

  当然还有一类毕业生家境相对优越,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你对某些事情有浓厚的兴趣,那以兴趣为核心来寻找工作我认为是比较合适的。

  不管怎么找工作,找什么类型的工作,都不是必须按照一个方式去找。主要还是看自己当下的条件和情况,再结合你的兴趣爱好和能力以及对金钱的需求,结合在一起,再做出自己职业的选择和规划。

  编辑:徐也晴责任编辑:于晓丹

编辑:杨璇铄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