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1月24日消息(记者黄玉玲)近日,北京市委市政府正式印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全面部署“十四五”时期重点任务。在24日举行的《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新闻发布会上,记者获悉,一系列举措正在全面推进,围绕“三大核心板块”部署实施重大任务,确保“硬规划”“真落地”。

《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新闻发布会(央广网记者 黄玉玲 摄)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聚焦“卡脖子”技术攻关和战略科技力量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许强在发布会上介绍,此次《规划》明确了发展目标和愿景,“到2025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形成,建设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到2035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创新力、竞争力、辐射力全球领先。”

《规划》提出,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加快形成具有首都特色的国家实验室体系,推进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持续建设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更好发挥高水平高校院所和科技领军企业作用,加快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

许强表示,要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加速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同时,还要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勇担关键核心技术攻坚重任。此次《规划》为实现“从0到1”以及“卡脖子”技术的突破提供强大支撑,形成完整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加速布局“数据、算力、算法”驱动的公共关键技术和底层技术平台。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支持原创性基础研究;在前沿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着力实现“四个占先、四个突破”;同时布局了生物育种、空天科技等重点领域研发任务;此外,为适应科研范式变革趋势加快建设公共技术平台。

“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预期性指标

构建新发展格局 聚焦产业新动能培育和全域应用场景构建

此次《规划》指出,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航空航天、绿色能源与节能环保等前沿领域,布局一批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核心设备研制,释放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新动能,提升创新链、延伸产业链、融通供应链,深度支撑具有首都特色的高精尖产业体系建设。

《规划》还提出,要加快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提升智慧城市建设水平;强化碳减排碳中和科技创新;构建公共卫生安全科研攻关体系;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实施科技冬奥专项计划。以及助力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等国际赛事举办,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探索走出绿色、数字、安全的超大城市精细治理新路子,切实支撑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

围绕国际化特点需求 聚焦创新发展

“优化提升重点区域创新格局,辐射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许强在发布会上指出,“十四五”时期将围绕中关村科学城打造科技创新出发地、原始创新策源地和自主创新主阵地,加快建设“三城一区”主平台;瞄准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目标,加快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主阵地;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加强对全国创新驱动引领作用。

同时,还要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增强国际化人才吸引力度;加大青年人才等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加快人才评价制度改革;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构建开放创新生态,走出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新路子。打造具有首都特色的开放创新合作机制;探索符合新形势新要求的国际合作新路径;构建高质量的开放创新环境。

许强表示,下一步还会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引领推动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建设,始终把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首都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