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1月20日消息(记者王晶)“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要注重把‘陈情’和‘说理’相结合,增强网络传播的效率、效能、效果。”11月19日,首届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网上内容建设论坛在北京举办,在谈到“讲好中国故事 助力网络文明”主题时,国家网信办副主任牛一兵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探讨新形势下讲好中国故事的方略、重点和路径,与会专家认为,大变局下,讲好中国故事,要避免一味迎合、简单生硬,同时要在看见、读懂中国的基础上创新话语。

首届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现场(图片来源:CFP)

在融通中外上下功夫 找到中外利益交汇点

今天的中国,正处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要着力提高中国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等,就需要优质的内容。牛一兵表示,要围绕“兴趣点”,积极讲好中国故事;要打造“共情点”,对外推广中国文化;要探索“创新点”,助力构建中国话语。

他指出,要着眼突破西方话语陷阱,突出打好“人类进步”牌、“和平发展”牌、“公平正义”牌,触动各国人民共鸣共情。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要注重把“陈情”和“说理”相结合,找准国外网民受众的兴趣点、兴奋点。

针对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赵立坚谈了对于国际舆论环境“时”与“势”、外交工作“思”与“做”的看法。

他从自己的本职工作出发解释,我们在融通中外上下功夫,找到中外利益交汇点、话语共同点和情感共鸣点,找准国际交流的公约数,我们用西方受众听得懂的语言、听得进的方式、听得信的内容,让中国叙事成为世界叙事和国际共识。

赵立坚说:“我们注重展示普通中国人的生活,用小切口展现大格局,用小故事讲述大道理,力争将我国发展成就的硬事实,在境外新媒体平台上实现软着陆,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用接地气的方式去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形成客观正面的中国观。”

潘岳:中华文明具有包容开放和平的独特根性

讲好中国故事,要苦练内功。“中华文明包容、开放、和平的独特根性,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必然是和平的,而非西方帝国崛起的重演;必然是自主的,而非西方现代化的翻版;必然是与时俱进的,而非古老文明的孤芳自赏。”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任潘岳在致辞中这样表示。

他同时强调,要通过互联网传播中华文明,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助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应推动文明互鉴,避免误读误判;重建“文明叙事”,沟通对立观念;充分借势赋能,创新国际传播。

作为论坛主办方,中国新闻社社长陈陆军在演讲中表示,讲好中国故事,要“回到中国”,讲好当代中国的“理”,用当代中国人自己的眼光和经验来研究中国,建立中国对自己和对世界的主流叙事。同时,重视差异,过好国际传播的“桥”,开展中国叙事时力求细分受众、共情同理,善用网络,善借载体。

潘岳指出,西方公众并不是天生仇恨中国,妖魔化中国的浪潮真相大白后,迟早产生出大批当代的“马可波罗”,应苦练内功补短板,尽快去储备、培育、翻译一系列跨文化优质产品。要将中国故事用“跨文化”的方式“再翻译”,一个好方法就是文明比较,要敢于并善于正面回答最复杂、最尖锐的问题。

讲好中国故事 要避免一味迎合、简单生硬

对于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人民网总编辑罗华认为,要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传播效能,避免一味迎合、简单生硬。

他分析,要避免两个误区:一是要避免一味迎合,迎合西方的视角,展示中国落后故事才能在国际社会上受追捧,而展现中国现代发展的故事,在国际上无人问津。另外一个误区则是,有时候会出现简单生硬,传播不讲方式方法。

“让我们未来的新闻工作者、我们这个时代的希望,我们的年轻人找到发现中国故事的根与魂。”对于中国故事的讲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周勇强调了人才培养。他认为,整个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在看见、读懂中国的基础上创新话语。

结合教育经验,周勇表达出担忧,“今天是虚拟空间非常宽广的时代,很多年轻的学子,他们在虚拟世界里能找到许多自己的快乐,但他们减少了跟现实社会的联结,这是我们觉得要解决的最大问题。”他觉得,如果不能首先走到世间去,又何以谈中国故事,何以谈去寻找中国故事的根与魂。

他提及,要在看见的基础上,读懂中国,俯仰天地,洞察事情。对社会产生深刻的认同和深厚的情感,才能立定脚根,从价值观出发,形成牢固的中国立场,这是德性层面的养成。另外,还要在看见、读懂中国的基础上创新话语,讲好中国故事,这是技能层面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