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1月18日消息(记者黄玉玲)18日,北京冬奥组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冬奥会筹办以来,场馆建设、绿色办奥等方面的“科技冬奥”工作成效。

科学办赛 冬奥场馆新技术应用

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吴远彬介绍,科技部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设立“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先后部署安排了80个项目,在科学办赛方面,围绕赛道和场馆设计建造,重点解决雪车雪橇赛道、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和速滑馆等场馆设计、建造和运维技术难题。

北京冬奥组委技术部部长喻红提到,“新技术在冬奥会的实际应用情况,我们首先关注的是场馆,这是举办奥运会的基础条件。”喻红随后介绍了被称为“雪游龙”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中心采用“毫米级”双曲面混凝土喷射及精加工成型技术,1.9公里赛道一次性喷射浇筑成型。国家速滑馆是冬奥会在北京市区唯一新建的场馆,也称之为“冰丝带”,采用世界跨度最大的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形索网屋面,用钢量仅为传统屋面四分之一。首钢滑雪大跳台研发了正四面体的模块及正四面体连接节点,实现不同比赛的赛道剖面转化。喻红表示,科技是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不可缺少的支撑。

绿色环保 创造奥运新典范

绿色是本届冬奥会的办赛目标之一。吴远彬在发布会提到,此次在绿色智慧综合示范方面,落实《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可持续性计划》,推动5G共享、智能车联网、服务机器人、氢能出行、100%清洁电力等新技术在冬奥会场景中集成应用,支撑实现“创造奥运会和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新典范”目标。

为实现北京冬奥会碳中和目标,此次通过张北柔性直流电网工程,将张北地区的风能、太阳能等生产的绿电输入北京,赛事期间北京冬奥会所有场馆将实现100%绿电供应。

国家速滑馆、五棵松体育中心等冬奥场馆,选用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系统,冰面温差控制在0.5℃以内,碳排量接近于零,这项技术大规模应用于冬奥会,也是奥运史上的首次,同时利用冷热联供一体化设计对制冷余热进行回收利用,能效提升30%-40%。

80辆氢燃料电池汽车在张家口赛区进行了测试,赛时将在延庆、张家口投入700余辆氢燃料大巴车提供交通服务保障;试制的氢燃料电池应急电源发电车,替代柴油发电车,已在国家速滑馆、国家高山滑雪中心测试备用;北京冬奥会境内接力火炬将全部应用氢燃料。

5G时代 转播提升新体验

转播,在现代奥运会不可缺少,为了能让世界各地的奥运粉丝们,无论身在何处,都能感受运动员的精彩表现,吴远彬提到,此次在智慧观赛方面,围绕“5G+8K”、云转播平台、VR观赛、智能语音服务等方面部署任务,提升观赛体验,打造冬奥的“科技感、未来感”,在疫情状况下,通过更高水平的转播技术,让更多观众感受冬季运动的魅力。

例如云转播技术,在测试赛的基础上,赛时将与OBS合作,在“云顶滑雪场坡面障碍技巧”项目提供制作子弹时间。云转播5G背包,可直接将前端设备采集的视频信号实时上传到云平台;8K高清转播车,在10月举行的短道速滑赛事进行了录制和转播,时长22小时,同时,即将开通8K频道,赛时让观众们有机会在电视上看到8K比赛画面,也有机会在冬奥场馆、城市广场等地的8K终端上看到超高清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