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9月27日消息(记者李兆娣)9月26日下午,北京府学胡同小学的学生们集合在中国法院博物馆门前,最高人民法院举办的主题公众开放日活动“保护少年的你”举行。此次活动邀请20名同学走进中国法院博物馆,寻觅司法文物,了解法治进程。

北京府学胡同小学的师生在中国法院博物馆庭院内合影(央广网记者 李兆娣 摄)

博物馆里的中国古代司法文明

北京府学胡同小学学生在青铜器展厅观看(央广网记者 李兆娣 摄)

馆内设三个常设展厅、六个专题展厅,从“法祖”皋陶、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汉代竹简上记录的《二年律令》和《奏谳书》,到《唐律疏议》《明会典》,从“江南第一衙”浮梁县衙,到中国革命第一法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最高法庭,再到新中国的最高人民法院。

“展览内容涵盖了中国古代司法文明、梳理了审判机构的历史沿革,介绍了人民法院各项工作的发展。”中国法院博物馆讲解员倪娜解说道。

博物馆的“青铜器展厅”“法律古籍珍本”“中国古代最高审判机构”“正义的审判”等专题展厅里,展出了各个时期乃至外国的法官服饰、穿越五十多年的最高人民法院第一枚院印。

第一次来到这里的北京府学胡同小学六年级的吴霁芸拿着笔和本子,记下一个又一个新知识。

北京府学胡同小学学生在青铜器展厅观看(央广网记者 李兆娣 摄)

寓教于乐传输法律知识有意义

随后,讲解员倪娜带领同学们参观了展现中国古代司法文明发展历程的中国历史审判展区。

北京府学胡同小学学生举手回答解说员及主持人提问(央广网记者 李兆娣 摄)

面对“獬豸是什么?”的提问,六年级同学胡洋回答:獬豸是一种在中国古代审判当中可以识别谎言、辨别是非曲直的神兽,是中国古代司法的一种“公平正义”的象征。

北京府学胡同小学学生回答解说员及主持人提问(央广网记者 李兆娣 摄)

讲解员倪娜介绍,中国法院博物馆目前已经和很多中小学、大学开展合作,接待了全国范围内的很多少年参观者,已经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中国法治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

“利用课外时间,邀请同学们了解中国法院博物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同学们可以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了解我们国家法治发展进程。”中国法院博物馆馆长王海波说。

北京府学胡同小学德育主任李响告诉记者,学校非常重视孩子法治意识的培养。比如宪法日带着孩子们做宪法晨读,参观了解少年法庭。在学校的《道德与法治》课上,老师也会通过案例分析的形式教育孩子们如何尊法守法,依法行为。

通过法治历史培养青少年法治意识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来的法治历史展厅,讲解员倪娜带领同学们翻开司法中的红色记忆,向同学们介绍了被称为“草原法庭”“马背法庭”的“马锡五审判方式”,也就是如今巡回审判机制的前身,并带领同学们回顾了如今位于北京东交民巷27号的最高人民法院是如何从曾经位于江西瑞金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最高法院蜕变而来。

北京府学胡同小学学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来的法治历史展厅观看(央广网记者 李兆娣 摄)

北京府学胡同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李辰骜说,身边的同学们对于法律都会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明白法律是底线,无论在哪里,谁也不能去触碰,一旦触碰,等待的就是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