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9月9日消息(记者王晶)台上四位,有扎身一线的能源工人,有负责能源监管的公职人员,也有核电领域的首席专家,他们虽然岗位不同,但是为党工作、为民奉献的精神是相同的。

在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中国石油长庆油田第十采油厂井下作业大队高级技师杨义兴等四位能源领域的优秀共产党员代表走进发布厅,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故事与心得。他们当中有80后,也有70后、60后,不断传承着“铁人精神”,为祖国建设输送“光”和“热”。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第十采油厂井下作业大队高级技师杨义兴(图片来源:国新办网站)

“油井大夫”杨义兴:我的“手术台”直径仅12.4厘米

我国的油气资源大多埋藏在人迹罕至之处,比如杨义兴所在的长庆油田所处鄂尔多斯盆地,横跨陕甘宁蒙,自然环境特别恶劣,7万长庆员工常年甘愿扎根荒原大漠,舍小家顾大家。

作为中国石油长庆油田第十采油厂井下作业大队的一名井下作业高级技师,杨义兴一年大概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泡在野外现场。26年,他也练就了“望、闻、听、切”看家本领,能窥探地表3千米以下的“火眼金睛”,在直径12.4厘米超狭小空间里“手术”的灵巧双手和一颗面对油井“疑难杂症”及高强度工作沉着求实的“智能心”。

杨义兴说,修井工作就像人有病了会到医院去看大夫,油井有病了就要找修井工,可以说修井工人就是“油井大夫”。

杨义兴的“手术台”在偏远大山深处的露天野外现场。作业时,他要站在地面上,对地表3000多米以下的井筒进行故障分析,在直径12.4厘米的采油井口为故障油井“做手术”,先后有300多口油井在他手中起死回生。“想要练就绝活,没有什么捷径。”杨义兴在见面会上表示,参加工作26年,他的读书笔记写了40多万字,画钻具结构图纸有几万张。

他说,类似日常计算公式、运用数据,这些要完全掌握在脑子里,随时进行运用。

这些年来,中国石油也特别重视技术人才的成长,搭建了很多很好的成长平台,杨义兴也有了自己名字命名的“杨义兴井下作业技能专家工作室”。中国石油每年还下拨一定的专项科研经费,供杨义兴的团队研究新技术、新工具。

如今,随着近几年长庆油田的快速发展壮大,杨义兴自己的收入也还不错,实现了买房买车的梦。他说,作为一名一线产业工人代表,“对党组织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要比金钱更有意义”。

中核集团“华龙一号”总设计师、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邢继(图片来源:国新办网站)

“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邢继:中国的核安全监管是不留任何盲点的

作为一名有34年党龄的党员,中核集团“华龙一号”总设计师,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邢继在这34年里,也见证了中国民用核能事业的发展历程。

刚参加工作时,邢继参加了我国引进、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建设的大亚湾核电厂(建设),彼时国家的工业基础还比较薄弱,连钢筋混凝土都需要进口。而如今,他颇为自豪,在今年的1月30日,我国自主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已经顺利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中国自主核电技术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在发布会现场,当邢继谈到“华龙一号”自主创新历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时,他直言:“难题太多了,而且对我们来说个个都挑战巨大。”

在谈到核电安全性时,邢继指出,“华龙一号”的安全设计中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能动和非能动相结合。非能动,就是不需要电力供应就能够发挥安全功能的系统。这种安全设计汲取了福岛核事故的经验反馈,安全性得到显著提升。“非能动在原理上并不复杂,但要实现工业上可靠实施的一套系统,需要研究的事情非常多。”

邢继说:”参与研发‘华龙一号’的团队非常年轻,平均30岁出头,他们从理论开始研究,从原理性试验、单个换热器的选型到1:1换热器试验,搭建了全球最大的综合试验台,反复试验,每一次试验都要经过好几天、上百个小时,不能停、连轴转。“

类似这样的一些创新案例比比皆是。邢继介绍,“华龙一号”是在我国30多年来称之为“两条腿”走路,中国自主核电技术,通过引进、吸收、消化国际先进核电技术,同时自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核电技术过程中,充分汲取了国际上历次核事故的经验反馈。核电站的设计,安全和质量是核能发展的生命线。

目前,中国在核安全监管方面建立了一套非常完善的管理体系、管理制度,“我所从事的只是核工业一个很小的局部,我是搞研发和设计的。即便是在我这样一个小的领域里,中国的核安全监管这套体制机制也是不留任何盲点的在进行监管。”邢继称,在研发一个新的型号、设计一个新的安全措施、构筑核电站纵深防御的体系过程中,国家的核安全监管当局会独立对整个过程进行监管。

国家能源局市场监管司司长戴俊良(图片来源:国新办网站)

戴俊良: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一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

有着37年党龄的戴俊良,与邢继、杨义兴不太一样,他长期在国家机关工作,先后在水电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国家电监会任职,现在是国家能源局市场监管司司长。他曾参与过多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规划制定,管理过多个基础性行业,组织拟定、实施过多个能源方面重要政策。

戴俊良回忆说,1984年参加工作时,他在水利电力部工作,那时中国的电力装机只有8000万千瓦,全国电量3800亿千瓦时,而现在全国装机容量近23亿千瓦,发电量已达到7万多亿千瓦时。“当时我们国家能源基础设施是比较薄弱的,广大农村地区、偏远地区,好多地方都无电可用,有些企业‘停三开四’。”他说。

经过几代能源人的努力拼搏, 2015年全国人民都用上了电,去年大电网覆盖的农村,村村都通了动力电。戴俊良称,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一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煤炭产量、水电装机、风电、太阳能装机规模等都是世界第一,还有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北煤南运大通道,现在中国的能源保障强劲有力。

戴俊良表示,参加工作37年,经历过很多次改革,感触的事情很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十分宏伟,令人振奋,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在世界第一大能源生产和消费国,要进行这么一场深刻的能源革命,能源人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他说,未来的40年,能源人要按照这个时间表和路线图不懈奋斗。

国家能源集团神东大柳塔煤矿综采五队队长呼绿雄(图片来源:国新办网站)

“老矿工”呼绿雄:从“傻大黑”变身“金蓝领”

干过煤机司机,当过技术员,如今是“世界第一大井工矿”大柳塔煤矿综采队队长的呼绿雄,见证了中国煤矿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变革,同时自己也经历了煤矿工人从以前的“傻大黑”到现在“金蓝领”的蜕变。

起初,他参加工作最早是在小煤矿,“当时这个地方的小煤矿采煤工艺是打眼放炮,人工装煤、小矿车运输,而且工人们的安全意识可以说几乎没有,井下经常出事。”此后,他来到神东煤炭集团,有了机械化采煤,上下井就像过隧道,坐着防爆车就可以直接达到工作面,工人们动一动手上的遥控器,三四个人高的设备就转起来了,这是他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如今,随着煤矿综采技术发展,智能化水平的推进,现在煤矿井下安全系数越来越高,呼绿雄和记者分享,有了5G手机,不管服务人员在哪里,只要通过视频电话,就像在现场指挥一样。现在大柳塔煤矿建成全国首个亿吨级生产控制指挥中心,通过自动化控制,智能分析、信息共享,人在地面办公室里点一下鼠标,就能实现井下设备的启停,避免了员工的繁重体力劳动,在很大程度上也提高了生产效率。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呼绿雄在见面会现场还热情发出邀请,希望大家去神东看现代化煤矿,一起乘坐井下无人驾驶智能电瓶车,到采煤工作面感受新时代矿工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