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9月8日消息(记者孙莹)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进行时》报道,近年来,北京法院对外委托鉴定评估案件数量逐年上升,新类型案件不断涌现,让司法鉴定“费时、费力、费事”问题更加凸显。自今年6月起,北京高院协调市司法局和多家行业协会牵头启动《委托司法鉴定评估规范指南》编纂工作,8日对外发布全国首批《委托司法鉴定评估规范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北京高院、北京司法局发布《委托司法鉴定评估规范指南》(央广网发 北京高院供图)

北京高院副院长刘双玉介绍,在一系列的举措下,北京法院一般鉴定评估案件专业机构平均用时由2018年初的109天压缩至目前的30天,效率提升达72.5%。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近年来,北京法院委托鉴定评估案件呈现出数量多、增长快、难度大等特点。2020年,全市法院共委托鉴定评估案件9958件,今年上半年委托数量已达7736件。在现有工作机制和制度框架下,这项工作还存在一些衔接配合不畅、流程节点不清、委托标准不规范等问题;部分当事人和代理律师反映,由于鉴定评估专业性强,在向法院提出鉴定申请时往往会出现选择类型不准、委托事项不明、鉴定材料准备不全等情况,从当事人提出鉴定申请到鉴定机构审查受理的前期准备和补充材料时间约占全部鉴定评估用时的70%左右。编纂指南就是为提升鉴定效率、提高委托精准度、降低当事人诉讼成本提供有力的服务保障。

司法实践中,由于人身损害、婚姻家庭和合同纠纷案件占比较大,涉及法医临床和文件手印类司法鉴定数量较多,占全市法院委托案件总量的60%左右,为此北京市高院联合市司法局将这两大类鉴定作为《指南》的第一批内容先行予以发布。内容涉及相关司法鉴定专业类别的含义、技术标准、委托事项、材料要求、注意事项等。

《指南》中的文件鉴定及手印鉴定包括笔迹鉴定、印章印文鉴定、印刷文件鉴定、篡改(污损)文件鉴定、文件形成方式鉴定、特种文件鉴定、朱墨时序鉴定、文件材料鉴定、基于痕迹特征的文件形成时间鉴定、手印鉴定等10个子项目。

《指南》中的法医临床鉴定包括损伤程度鉴定,伤残程度及因果关系评定,伤病关系鉴定,致伤物和致伤方式推断,护理依赖程度评定,误工、护理、营养时限评定,医疗费用合理性评定,后续诊疗项目评定,治疗时限评定,骨龄鉴定,医疗损害鉴定等11个子项目。

关于声像资料、环境损害、资产评估、房地产评估、工程造价鉴定、会计审计鉴定等类别的《指南》也将在相关行业协会的支持配合下陆续出台。

北京市司法局副局长马燕介绍,目前全市共有司法鉴定机构79家,司法鉴定人1031人,年均办理各类司法鉴定案件75000件左右。《指南》的发布使用将有效提高司法鉴定效率,提升审判工作质效,降低当事人的诉讼成本,更好地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进一步为优化首都营商环境提供有力的服务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