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8月25日消息(记者黄玉玲)电视剧《觉醒年代》可谓是2021年上半年最火的电视剧,频频登上热搜。剧中许多关键情节的发生地,正是北大红楼。如今,北大红楼已经整体对公众开放。日前,记者走进北大红楼,感受革命者当年那份澎湃的初心。

北京大学红楼原址(央广网记者 黄玉玲 摄)

尽管经历百年风雨,今天的北大红楼,在热闹繁华的北京城区,依然显得雅观而大方。1918年8月,该楼正式落成,因为通体由红砖砌成,俗称“红楼”。该楼落成后,被用作北京大学校部、图书馆、第一院校舍,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等人先后在此任教任职。1918年至1919年,毛泽东曾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助理员,主要在红楼内工作。1919年,在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期间,红楼及其北面的操场也是运动参与者的主要活动场所。

油画《启蒙者》孙大本创作(央广网记者 黄玉玲 摄)

馆内珍藏的《新青年》杂志(央广网记者 黄玉玲 摄)

《新青年》杂志自1915年9月创刊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版63期。从第八卷第一号起,杂志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宣传刊物,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阵地,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理论上的准备,深刻影响了大批进步青年。《新青年》杂志迁至北京后,在北京大学迅速形成一个以《新青年》编辑部为核心的新文化阵营,古都北京新风乍起,中国迎来了思想解放、破旧立新的觉醒时代。在北大红楼,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在“问题与主义”之争、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马克思主义者与无政府主义者的论战中,拨开思想迷雾,开始接受和信仰马克思主义,走上为共产主义奋斗的革命道路。

李大钊曾工作过的图书馆主任室(央广网记者 黄玉玲 摄)

1918年8月到1922年12月,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李大钊就在这里办公,这里摆放的是当年使用的书柜、办公桌、电话等物品。

李大钊写的对联(央广网记者 黄玉玲 摄)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李大钊撰写的名联恰如他革命的一生。李大钊一生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崇高使命感和不懈奋斗精神,让他成长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革命家。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李大钊首先想到的是革命事业;在生死抉择面前,他考虑的是如何避免党组织再次遭受破坏,无不展示出胸怀人民大众、志在民族解放的崇高革命气节。他受审时“精神甚为焕发,态度极为镇静”,就义前慷慨陈词:“不能因为你们绞死了我,就绞死了共产主义!”并且深信“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然要得到光荣的胜利!”

李大钊就义前的照片 年仅38岁(央广网记者 黄玉玲 摄)

第二阅览室(央广网记者 黄玉玲 摄)

第二阅览室是北大图书馆日报阅览室,又称新闻纸阅览室。毛泽东曾在这里担任图书馆书记员,登记新到报刊和读者姓名,管理着15种中外文报纸。在这里,毛泽东积极参加北大学术团体,研究各种主义,寻求救国真理,成为一名马列主义者。毛泽东在红楼工作期间,广泛涉猎各种社会思潮,结识了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人,加入了少年中国学会,听过邵飘萍等人的新闻讲座,是《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的忠实读者。

学生们在参观展览(央广网记者 黄玉玲 摄)

在参观中,记者看到有一群小学生认真聆听讲解员的讲述,他们来自北京,其中一位学生告诉记者,因为看了《觉醒年代》,深受剧中英雄人物的感染,所以来到红楼打卡。由于他们都是从小一起长大的,所以就约好讲解员,一起前来红楼学习这段历史,也为即将到来的初中生活做好知识铺垫。孩子们对红楼的热情,正是北大红楼回响的当代“青春之歌”,经百年沧桑后的五四精神在如今青少年的心中依旧熠熠生辉。

北大红楼纪念册上的学生留言(央广网记者 黄玉玲 摄)

“我仰望你仰望过的星空”“100年后的中国必能证明我的所言”就如这位留言的学生一样,很多人看完《觉醒年代》会问,还有续集吗?有网友回答“你现在的幸福生活就是续集”。这部剧真实地再现了那段光辉历史,记者了解到,在《觉醒年代》的拍摄过程中,剧组对重建北大红楼的场景特别考究。《觉醒年代》制片人刘国华提到,由于真正的红楼不具备拍摄条件,剧组只能从零开始重新“搭建”红楼。北大红楼走廊近120米长,两侧设有办公室、图书馆、教师阅览室等,这样大的摄影棚很难找;同时考虑到拍戏的调度、演员表演区域等限制,美术部门只能按照真实建筑的1:1.2进行还原,搭建时长将近45天,如此费心费力,其实都只是为了要还原历史,而《觉醒年代》的创作初衷,便是把北大红楼蕴藏的历史讲清楚。

展馆内播放《觉醒年代》片花(央广网记者 黄玉玲 摄)

伴随《觉醒年代》的走红,“红色旅游”受到市场热捧,截至7月底,北大红楼共接待到馆参访团体950批次、近4万人次,相关旧址共接待50余万人次参观。下一步,北大红楼还会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