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5月12日消息(记者王晶)近年来,东北地区人口负增长受到各方关注。5月12日,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表示,十年来,东北地区总人口依然较多,但是出现了负增长。2020年,东北三省总人口9851万人,接近1亿人,规模依然较大,但比十年前减少了1101万人。

东北地区人口“减少1101万”的数据一公布,引来不少讨论。华中科技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石人炳接受央广网记者专访时表示,一个地区人口规模的变动无外乎两个因素引起,一是人口自然变动,即出生和死亡数量的变化,二是迁移变动,即迁入和迁出的变化。“东北边境地区人口规模变动关乎国家安全,更应重视。”石人炳说。

2021年5月11日,北京,国新办举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发布会(图片来源:CFP)

石人炳认为,过去,东北地区是以迁移为主导致的人口负增长,如果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未来该地区更可能是自然负增长与迁移负增长的叠加。

在5月11日的国新办发布会上,宁吉喆指出,目前,东北地区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的攻坚期,沿海一些经济发达省市多样化的发展机会和就业前景,对其他地区包括东北地区的人口有较大的吸引力。但同时应当看到,当前东北经济发展的韧性仍在,潜力很大。

谈及如何应对人口负增长问题,石人炳认为应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完善家庭政策,适度提高生育水平;二是发展经济,使该地区更具活力,更具有人口吸引力,增加人口迁入,减少人口迁出。此外,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发布之前,也有不少人关注“中国人口何时出现负增长”,就此,石人炳表示,在全国性的人口负增长到来之前,区域性的人口负增长早已出现。但他强调,当全国性人口负增长逐步成为现实之际,部分区域的人口负增长可能更加严峻,更值得关注。

“过去十年,中部地区人口有较大幅度的减少,2020年我国居住在城镇的人口达到63.89%,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1个百分点,城镇化速度十分强劲。”石人炳告诉记者,这意味着农村人口的大幅度减少,尤其是青壮年人口减少,未来这一趋势还将延续,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规划和设计,应该充分考虑这一人口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