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2月26日消息(记者张潇祎)26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最高法知识产权法庭成立两周年情况,发布知识产权法庭典型案例。

  据最高法知识产权法庭副庭长郃中林介绍,2019年1月1日,最高法知识产权法庭正式揭牌运行。两年来,法庭实施“统一裁判标准、提高审判质效系统工程”,深入探索符合技术类知识产权案件审判规律的审理规则和裁判方式,不断优化便民利民审判工作机制,共受理案件5121件,审结4220件,结案率82%。其中,2020年审结2787件,同比增长近95%。

  “从审理效率指标看,2020年,法庭法官人均结案82.5件,同比增长110%;二审实体案件平均审理周期为123天,其中,民事案件平均审理周期为121.5天,行政案件平均审理周期为130.7天,与法庭成立之前地方高级法院同类案件平均审理周期在一年左右相比,明显缩短。”郃中林说。

  作为审理技术类知识产权案件的国家统一终审机构,知识产权法庭的裁判规则和审理质效直接影响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郃中林提到,2020年,法庭受理的涉战略性新兴产业案件占全部案件的比重超过八分之一。“法庭审理了一大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案件。”他说,“其中,华为公司诉康文森公司标准必要专利案,创造性运用民事诉讼法中的行为保全制度,作出我国知识产权领域首例具有‘禁诉令’性质的行为保全裁定,并首次探索适用日罚金措施,直接促成当事人达成全球范围内的‘一揽子’和解协议,有效维护了我国家利益、司法主权和企业合法权益。”

  会上同时发布最高法知识产权法庭2020年技术类知识产权10件典型案例。这些案例覆盖机械、化工、高新材料、芯片技术、无线通信等技术领域,既有专利、计算机软件、技术秘密、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案件,也有垄断案件。其中,侵害“卡波”技术秘密惩罚性赔偿案适用法定的惩罚性赔偿最高倍数顶格5倍计赔,判赔金额高达3000余万元,系最高法作出的首个惩罚性赔偿判决。对此,最高法知识产权法庭副庭长周翔指出,这些案例通过适用惩罚性赔偿等,严厉打击恶意侵权行为,明确传递出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的强烈信号。

  周翔表示,下一步,最高法知识产权法庭将持续加强技术类知识产权案件审判工作,为严格保护知识产权、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提供有力司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