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过年,众生百态。

  这个春节,对于打拼在城市里的单身青年来说,注定将成为他们成长路途中抹不掉的特殊记忆。

  这个年,他们有着不同的过法,也同样揣着复杂的情绪。

  他们与家的物理距离拉开了,却也留下很多空间去思考。

  早在今年元旦后,各地便开始出台系列利好措施,提出鼓励“就地过年”的倡议。2月8日,交通运输部方面表示,预计今年春运客流将明显减少,全国春运期间将发送旅客11.52亿人次左右,日均2880多万人次,比2019年下降六成多,比2020年下降两成多。

  一人过年,有人初体验,觉得得到了“自由”;也有人觉得遗憾,这份远隔千里对家的惦念,又加重了一分;但更多的,是多了些期待,一人过年,同样精彩。

  今年过年,身在喧闹城市中的你,也是一个人吗?

  

  万万在北京的家中(央广网记者 韩靖 摄)

  

  26岁,王万万 吉林延边人

  水饺、烧鸡腿、红烧肉、南瓜红豆饼、糯米丸......节前,王万万收到了妈妈从吉林老家寄来的“家的味道”。整整两箱快递里,除了万万最爱的几样食物之外,饺子是“年”必不可少的味道,妈妈用不同的“褶”,包了5种不同口味的饺子,妹妹则用纸条写明了饺子馅,放在饺子盒里帮姐姐区分。

  作为一个恋家的巨蟹座,就地过年对于她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先买了高铁票,为了路上安全又改成了飞机票。但爸妈还是担心,劝我‘别回来了,安全比啥都重要!’”最终,万万决定等年后找时间再回家。

  选择就地过年,内心的挣扎不止在那两张被退掉的“返乡票”里,还有自我说服到接受的过程。“之前我还信誓旦旦地说,过年怎么能不回家?‘爬’我也要‘爬’回家。”虽是玩笑,但一个“团圆年”对单身女孩来说,一年的期盼都在这里了。

  

  万万父母邮寄过来的亲手包的饺子(央广网记者 韩靖 摄)

  这期盼里,她最怕的就是姥姥失望。“每次跟姥姥视频,老太太都数着日子说:快过年了,我大外孙女就要回来了!今年能不能带男朋友回家呀?”可今年,万万注定是让姥姥失望了,不仅男朋友没带回去,自己也回不去了。

  等一切都好起来,万万希望能早日回家。

  这个年,开开心心和朋友们一起分享两箱年货的味道,也是人生难得的体验。“饺子一看就是我妈的手法,看到小纸条,我脑海里瞬间就浮现‘见字如面’四个字。”万万觉得,吃着老妈包的饺子、姥姥做的糯米丸过年,这个“异地年”依然是跟“家”有连结的。这么想着,也就没那么多遗憾了。

  

  子烨在网课教室里(央广网记者 韩靖 摄)

  

  25岁,子烨 内蒙古阿尔山人

  望京东,灯火通明的写字楼里,子烨在这里度过了庚子年的腊月二十八。站在公司二十一层的窗前,周遭璀璨,曾经向往的大城市生活就这么摆在眼前,而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了都市中的星光赶路人。

  “以前,这时候已经在家大扫除、照着年夜饭菜单办年货了。”想起往年这一天,子烨笑称,今年不回家终于不用干活了!但庆幸完还是怅然若失:没有除尘的辞旧感,没有置办年货的迎新感......这些由仪式感构成的“年味”在今年变得黯淡起来。

  在子烨看来,年味从来都与仪式感相关。每年过年,一家人都会去滑冰,妈妈腿不好,就只坐在长椅上,看着她和子烨爸爸滑。这个场景,是子烨想起来都会咧开嘴笑的画面,也是一家人一年中最有仪式感的事。“年味,就是和家人每年都要一起做的事啊!”

  

  子烨给爸妈网购的新衣(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最想家的时候,子烨是不能给妈妈打电话的,只能发文字信息。“我听到我妈的声音,会忍不住哭。”一个单身女孩在北京工作,让性格不算独立的子烨开始学会像个大人一样成长起来。不能回内蒙古家乡过年,她就从网上给爸妈买了新衣服,给家里添置了微波炉。“这样,也算跟爸妈一起办年货了吧。”这样想着,心里便安慰了许多。

  留在北京过年,人生初体验。她已经跟朋友约好了,腊月二十九,两个女孩一起去逛街办年货、买新衣服,跟“像家人一样的人”一起度过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迎接新的一年。

  

  临近年关,路伟伟正在为客人准备烤鸭(央广网记者 韩靖 摄)

  

  26岁,路伟伟 甘肃庆阳人

  “烤鸭好了——”在北京一家老字号烤鸭店内,一声传菜,路伟伟迎来了自己在京过年的第九个年头。26岁的他年纪不大,却已是做了九年烤鸭的“老师傅”了。

  选择就地过年,年初对家人的承诺又失约了。虽然是一个人过年,但是他的春节看起来忙碌且热闹。

  大堂里,人生鼎沸。客人们吃着烤鸭聊着天,小孩子脸上沾着酱料,在餐桌前嬉笑追逐的热闹场面,已经成为他近几年记忆中的年味。

  “平时一天做五六十、七八十只烤鸭,一到春节,一天就得做一百八九、二百多只。”路伟伟说,“就像打仗一样。”每到过年,他基本都会从早九点忙到晚九点,除去吃饭时间,手里的烤鸭会一只接一只地被送到客人餐桌上。

  饭桌上欢声笑语和觥筹交错之间,新的一年就从这道舌尖上的美味开始了。

  但看着别人一家老少欢欢喜喜过年,他也会想念父母。“每年都告诉自己,明年春节一定回家。今年又失约了,爸妈都不相信我的话了。”路伟伟笑笑说,自己不会买什么,但是已经给他们包了大红包。如果有一天父母能来北京,自己亲手做一只烤鸭给他们吃,“想想就觉得骄傲、感动。”

  

  路伟伟手机里父母的合影(央广网记者 韩靖 摄)

  一个人过年总是少一些仪式感。在为他人烹饪一道道“年味”后,路伟伟说自己从没做过一次年夜饭。按照往年惯例,路伟伟的年夜饭都是和同事们一起吃。当最后一只烤鸭出炉,大家围坐在一起诉说着这一年的忙碌,也就意味着,过去一年迎来了尾声。

  一顿团圆饭,中国年已经到来。

  路伟伟说,今年妹妹也留京过年,平时各自忙,见面机会不多,但是有亲人在身边,心里就有一个依靠。“这个年三十,争取见上面,一起吃个团圆饭。”

  

  年三十,大卫依然会在书店值班,陪伴那些读书人(央广网记者 韩靖 摄)

  

  27岁,大卫 广西柳州人

  人的味觉记忆是抹不掉的。走过那么多地方,余大卫还总是奔着年夜饭上的那一口。但今年,这个保持了二十几年的习惯,被打破了。

  他是广西柳州人,在确定留京过年后,爸妈给他寄了很多老家美食,包括他最爱的大肉粽。他讲得实在,“一个人过年,肉粽到了,年夜饭就有着落了。”大卫在北京一家书店工作5年了,一开口就自嘲是“单身打工人”。“如果把它想象成日常上班,其实也没有什么。早上去公司,晚上回家就会释然很多。”

  留京过年对他来说,也并不难熬。“不用一大早去拜年,不必应付那些七大姑八大姨的连环盘问,也清静些。”前天,大卫和同事一起去采购年货,可看了半天也不知道要挑选些什么。就地过年,他最想干的事还是去嗦粉,“这是一个人在北京,为数不多可以感受家乡的机会了。”

  大卫说,自己一个人渐渐学会了与这座城市该有的相处方式。“不管一个人多不适应,只要习惯了就好。”

  但说归说,心里还是有些遗憾。

  

  6年前,大卫和外婆的过年合影,他留到现在(央广网记者 韩靖 摄)

  他最惦念外婆,82岁了,每年年夜饭老人家都要亲自掌勺,填饱十几口人的胃。大卫只身一人来遥远的异乡谋生、追梦,外婆也最放不下这个小外孙。他最爱的苦瓜酿,外婆一直念叨着“今年孩子没吃上”,说是等疫情结束后回家,一定给外孙做个“豪华版”的。

  当然,外婆更希望有人能陪伴他,一起回来。

  大卫早已有心仪的女生,同样身处异地漂泊的她,也选择就地过年。大卫说自己不善于表达,年三十仍会在书店值班,但会向她送去问候,在书店举办留京饺子宴的喧闹声中,向最爱的她道一句:“祝你新春快乐!”

  文/央广网记者 王晶 王启慧 张佳琪 梁爽

  摄/央广网记者 韩靖

  (文中王万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