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习话·远山的回响】政策好不好 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

  ——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在贵州遵义考察时的讲话


  编者按:

  村庄中,汗水滴下种子发芽

  远山里,忘我耕耘,希望在茁壮

  千年脱贫梦想

  百年躬身耕耘

  振聋发聩的决战号角

  远山阵阵回响,谱写全民一心的战歌……

  值此决战脱贫攻坚收官之际,央广网特别推出系列报道《远山的回响》,谱写新时代的山乡巨变,揭开献礼建党一百周年的序幕!


  央广网北京11月17日消息(记者王启慧)在外务工18年,“打工人”张明康最终踏上了回家的路。

  上海、江苏、山东……从1998年起,张明康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各大省份。“打工人”这一时下流行的称呼放在2016年的他身上,不是带着自嘲意味的网络热词,而是实实在在贴在身上的标签。

  彼时,张明康的老家竹元村从遵义市区驱车到达要花上5个小时。偏僻、荒凉、原始,竹元村人散居在奶子山、太阴山、太阳山三座山以及三山相连而形成的两沟之间,数不清的山石、望不尽的森林和吹不散的浓雾将937户人家隐于山中,外面的人唤竹元村——“高原孤岛”。

  清晨的竹元村(央广网记者 王启慧 摄)

  0,32.22%,876——孤岛之“孤”

  “高原孤岛”的贫穷把竹元的祖祖辈辈困在了山坳里。

  高山和稀有的耕地使得竹元缺乏发展经济产业的先天条件,而高崖、深沟、陡坎、窄壁、急弯,复杂的地形把竹元人和外界隔离开来——山里人很难走出去,山外人不愿走进来。

  没有支柱性产业,竹元村村集体经济收入一度为零,贫困发生率32.22%,年人均纯收入只有876元。

  养猪是张明康一家9口人的主要经济来源,但要在竹元把猪肉卖出去,得“求人”。肉贩子挨村挨户去养猪户家里收猪肉,唯独不去竹元。竹元村山路崎岖难行,住户分散,翻山越岭去竹元收猪肉?犯不上遭那罪。

  买方市场,竹元人只得妥协。早上六点,张明康喊来七、八个交好的朋友,合力把猪抬到距家20公里的观音寺大桥,肉贩子只答应在那里收竹元的猪肉,再往里一步,他们也不愿多走了。下午三点,从蜿蜿蜒蜒、杂草与泥土冗杂的山路走下来,村民用10个小时才能到达约定地点。即便是这样,在外面猪肉收购价格达到10多块钱的时候,竹元的猪肉收购价只有5块多。“你们这个地方太远、太难走了。”肉贩子通常还要抱怨上一会儿,张明康和村民们赔个笑脸,再花几个小时走回山里的家。这“求”来的买卖也是他们“求”来的生活。

  竹元村过去的泥土路(央广网发 谢佳清供图)

  孤岛之“孤”,不只是车轮上的距离,贫穷还带来了衍生品——自卑。“竹元的穷那是‘高山上打锣——名声在外’,村里人不敢说自己是竹元人,觉得没面子。”张明康想到这,心酸和委屈涌上心来。“那时候是历史性的穷,吃水靠水沟,连电都没通。”没有电,只有天涯和明月,这就是张明康印象里的竹元夜晚。看不到希望,张明康决定离开大山,去“外面”谋生,这一走就是18年。

  在外打工多年,张明康不是不想结束“漂着”的生活,可每次回家,山还是那座山,路还是那条路,竹元还是那个竹元。在外面城市日新月异的时候,竹元似乎从未改变——天色暗下来,山里也暗下来,张明康对家乡的希望也黯淡下去,于是,他每次回到家乡,又每次“漂”去了异乡。

  在“孤岛”上修出一条路来

  从“高原孤岛”到现代城市,热闹和繁华没有让张明康的内心感到丰盈和踏实。打工18年,离开家乡的不踏实感让他愈发感到孤独难耐——“回家!就算没钱,回家心里也踏实!”

  山乡自有山乡的美。终于,在年近50岁的时候,张明康决定为了心里的踏实感结束漂泊,回到大山。谢佳清就是在张明康回村的2016年,被遵义市检察院派来当驻村第一书记的。

  张明康做好了“继续穷下去”的心理准备,但他从没想过,正是他回去的这一年,竹元的改变也一起来了。他记得,谢佳清来家里的那一天。

  “怎么会忘了那天!谢书记来动员我们修路,修路是我们竹元人盼了几辈子的愿望,我们当然愿意修!”那是2016年7月,竹元村要修路的消息传遍了三山两沟。

  张明康与谢佳清合影(央广网记者 王启慧 摄)

  来做竹元的第一书记,帮助这个穷了几辈子的深度贫困村脱贫,恐怕光能吃苦是不行的,女检察官谢佳清早早就给自己打了预防针,但车越往山里开,她心里就越凉——这村子太偏远了,路几乎就在悬崖边上,坐在车里的谢佳清攥紧了车里的安全把手。

  走进大山

  就走进无边的空寂和孤独

  贴近土地

  我便无法逃离她的苦痛与忧伤

  ……

  到达竹元,谢佳清写下了这首诗歌,孤独和寂寞是竹元带给谢佳清的第一感受,但已知晓了竹元穷苦的痛,她就不能视若无睹——要为贫困的竹元寻找出路。

  “竹元之苦首先在于出行之苦。”她知道,要想富先修路,要让这个村子活起来,要让山货有路出去。

  但是,要做到村民组公路之间“组组通”,不可避免地会从村民的自留地上过,意味着要让村民捐地出来。谢佳清想着,那就必须去村民家里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了。可让她没想到的是,几乎所有村民听到修路都跟张明康一样的反应——支持!并且村民自愿筹资投劳,无偿捐地。

  “书记给我们争光,我们要给书记争气!就是要蛮拼苦干去修路。”两年过去了,张明康提起修路依然兴奋。

  张明康捐出了两亩地,村民们一起凑钱租挖掘机,40个村民组同时动工,在悬崖绝壁上修建了总长62.4公里的一条通村公路和21条通组公路。如今,人若站在高处,就会看到一条条公路如同银带一般飘落在竹元的山间,这公路是竹元的宝贝,也为竹元带来了更多别的宝贝。

  竹元村的村组公路在山间纵横交错(央广网发 胡志刚 摄)

  公路连接了山里山外,肉贩子可以到村民家里上门收购了。“现在只要我们想卖,天天都有人来收。”同年,政府向竹元村推出“特惠贷”支持村民发展自己的产业,村民可以申请5万元三年无息贷款。既然不愁销路,张明康放心大胆地向政府申请了贷款,用于购买生猪。仅靠养猪,张明康一年就赚了2万元。

  在“高原孤岛”上修的这条路,让孤岛不再“孤”,它让竹元与世界开始真正见面。

  重塑竹元

  贫穷不光打压着生活,也在消磨着竹元人的信心。荒坡沙土给竹元的选择不多,最适合种植的也就是核桃和高粱了,可偏偏竹元就连种核桃都没成功过。难道竹元就是天生的穷命?谢佳清做了20多年的检察官,凡事要求严谨、讲证据,她找来专家研究后发现,不是竹元不适合,而是曾经种下的那批苗有问题,村民们种植方式也有问题。

  竹元必须有自己的产业,核桃收益高,必须重新种下去。乘胜追击,有了路就不愁销路。她向汇川区政府申请了核桃树苗项目资金,免费发给村民去种植。但是竹元人已经失去信心,万一核桃仍然不挂果怎么办?

  谢佳清决定“逐个攻破”,她找到几个村民组开动员会,准备先让这几个村民组做出成果,那么全村就能看到希望,再铺开去种。时值年关,谢佳清回到遵义家里过年,计划年后就开始种植核桃。就在一切都看似顺利开展的时候,她接到了村里老书记夏时乾的电话——村民反悔了。

  “我们以前种过核桃挂不出果的!今年再种也是一样,占着地不结果子,我们怎么活?”谢佳清知道,村民们一旦决定了的事,再怎么劝说也没用了。

  可是,区里给的项目资金已经买了苗,就等着种下去了,而且眼看着快要错过栽种的季节,大年初五,谢佳清赶回竹元,转战动员别的村民组。

  在外打工多年的张明康相信科学种植,也绝对信任这个为村子修好路的第一书记,他二话不说就申请认领了核桃树苗。但仍有村民半信半疑,他们在动员会上问谢佳清:“如果这次不挂果怎么办?”情急之下,她便大声地承诺:“如果不挂果,你们的损失全部由我负责。”

  然而,意想不到的事又发生了,谢佳清的身体亮起红灯。十多年前她做过的恶性肿瘤切除手术又检查出癌前病变,医生要求必须马上手术。

  “如果我走了那批核桃可能就完了,群众会认为干部在骗他们,村委会以后就难以开展工作。”思来想去,谢佳清决定先瞒下来,跟医生确定了先服用激素延迟手术的治疗方案,但是大剂量服用激素会严重损伤肝肾,谢佳清抱着最坏的打算,回到村里与时间赛跑。

  那段时间谢佳清满脑子想的都是研究核桃和其他项目跟进的事,80岁高龄的父母频繁进出医院,丈夫生病住院,女儿面临大学毕业后是继续学业还是择业的选择,自己也面临员额制检察官评选,再加上身体,这一股脑的事儿让她应接不暇,积压了满腹的愧疚和委屈。

  “家里的事照顾不上,要是挂不出果我还要赔偿50万损失,压力真的太大了!”

  好在种下去才三个月的核桃开始挂果,谢佳清从核桃试验基地回到村里,关上宿舍的门,一个人在房间里痛哭了一场。她把挂果的图片发到朋友圈,有村民留言:书记呀,核桃树上都挂满你的影子了。

  4亩地,一亩42棵树,一棵树能结果20斤,按照市场价20块钱一斤……张明康算着,光靠核桃都比在外面打工挣得多!除了核桃,还有一亩有机高粱,这是谢佳清请专家到村指导,为茅台集团种植的有机红高粱,高粱收购价从过去一斤1块多变成4.6块。此外,他偶尔还会接镇上、村里的工程活,一天能挣300-500块。“我出去挣钱,家里的猪也在家给我挣钱。”张明康越想越高兴。

  经谢佳清努力,茅台酒厂在竹元村及所在镇修建了高粱收购仓(央广网记者 王启慧 摄)

  张明康的腰包是彻底鼓起来了,村里也有钱了,电通了、村里修了大水库,政府给村民翻新了房屋。“以前是历史性的穷,现在是历史性的改变。我不会用语言表达,但我们竹元人常常问自己,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福气?”张明康眼睛里的热泪几乎要涌出眼眶。

  竹元村通了电,放眼望去这星星点点的灯火人家,都是一个个脱贫故事(央广网记者 王启慧 摄)


  竹元村修建起了整齐的房屋(央广网记者 王启慧 摄)

  谢佳清制定了竹元村历史上第一个整体发展规划,足足有40多个项目,包含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未来规划等,幼儿园、卫生室、教师周转房……漂亮的竹元村已经有了生活的模样。目前,竹元村的集体经济从零增加到62万元,贫困发生率从32.22%下降到0%,年人均纯收入从876元增加到1万多元。

  谢佳清重塑了竹元村的面貌,也重塑了竹元人的信心。

  勤劳的人值得更幸福

  张明康是见过“世面”的人,山外生活的文明、干净让他感到舒适。回到竹元之后,他亲手盖起了一幢房子,整整齐齐的瓷砖、顶漂亮的设计,进到室内,窗明几净,楼梯处还铺上了脚垫,二楼卧室也收拾得干干净净。

  谢佳清来他家很惊讶,说他把城里的卫生习惯带回来了。事实上,在竹元,村民从未有过保持卫生的意识。谢佳清第一次去村民家走访时,床铺很乱,鸡鸭都在屋子里走,随地排泄。“几乎下不去脚!”这让有些“洁癖”的谢佳清感到恼火的同时,也下定决心整治竹元的精神文明面貌。

  张明康在自家房屋前(央广网记者 王启慧 摄)

  从精神上改变,一定程度上要比从物质上还要难,这是在向当地人几十年的生活习惯发出挑战。从2018年起,谢佳清和村委会干部们设计组织各种活动,评比“文明之家”,对卫生做的好的家庭发放大米、油盐等奖品,对卫生不好的家庭提出批评。

  隔三差五,谢佳清就要去村民家里检查,发现谁家脏乱,她就真生气,直到村民把家里收拾干净。后来村民一见谢佳清在路上,就喊谢书记来了,赶紧回家收拾卫生!

  做这一切,谢佳清是有更深层考虑的。竹元现在是脱贫了,但是要生活富裕,实现乡村振兴,竹元还没做到。漫山遍野的经果林、天然的石林、夏季凉爽适宜的温度,这是发展旅游的绝佳条件,通过旅游带动竹元再向上发展是绝对可以的。到那时,像张明康这样在外打工又渴望回乡的人就可以放心地回到家乡发展事业。

  可是她不想贸然实施,竹元人必须养成卫生文明的习惯,才可能留得住游客。但是现在,竹元还没准备好。

  村组公路虽然修好了,但复杂的地形让竹元离遵义市区还有三个小时车程的距离。太久了,这180分钟极有可能把游客挡在竹元之外。“高速公路从我们邻村团结村那有一个匝道,如果高速公路的延长线能够拉通的话,那竹元就可以进入一个高速车道,去遵义市区只用半小时。”这是谢佳清目前在做的事,她要为竹元争取到这个“高速车道”——“这就是竹元下一个‘快进键’”。

  张明康和谢佳清都有一个感觉,身上还有一股劲没全使出来。

  竹元村民对今天的生活的“知足”,正是谢佳清的“担心”。“他们勤劳勇敢、淳朴善良,值得过更幸福的日子,如果止步于此,我不忍心。”她还有更大的期待和规划——把竹元真正打造成美丽乡村。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而对张明康来说,他也有自己的目标。当年女儿想考军校,家里钱不够最后只能放弃,这是张明康永远的自责和遗憾。“有多少文化就能见多少世界。”他打算再多养一些猪,再养一些牛,村里也很支持他,筹备帮他在后山修建一条产业路,方便他扩大养殖规模。这么好的政策和环境,张明康觉得自己没有理由不努力赚钱致富。未来,孩子们无论是想在城市立足还是回村发展,作为父亲他要在精神和经济上都给予足够的支持——不能再让孩子们因为穷产生任何遗憾了。

  张明康已经50岁了,家乡的浓雾薄云好像一辈子都没变过,这让他感到自由和平静。漂泊近二十年,年轻的日子都献给了山外的世界,可一生中最好的时候好像才刚刚开始——以后,他不必再去外面看世界,世界已经来到他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