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战中,广大女性既是重点工作对象,也是直接受益者,更是重要的参与主体。在脱贫攻坚一线,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女性代表,以巾帼不让须眉之姿,奋勇争先,撑起了脱贫攻坚战的“半边天”。

  央广网北京10月23日消息(记者孙冰洁)人生过半,罹患癌症、丈夫去世……面对生活一连串的无情打击,一个没有一技之长的农村妇女该何去何从?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一双双温暖的手、一张张鼓励的脸,让逆境中的她重燃对生活的希望。在脱贫政策的帮扶下,不服输的她用一株株苗木实现人生的“反转”。不仅还清了所有欠债,还盖起了新房,开上了小汽车,并带领一方百姓实现脱贫致富,走上了小康之路。

  她,就是本期故事的主人公——王喜玲。

王喜玲在护理苗木(受访者供图)

  “坏事排着队来了”

  种树、移植、装车、清点树苗……在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的吴家村,这样的场景很常见。而在村民们忙碌的同时,通常一定能在人群中发现王喜玲的身影。

  作为宝鸡市扶风县喜林苗木果蔬专业合作社发起人,王喜玲留着利落的短发,出现在公开场合时总是身着西装套服,面对媒体侃侃而谈,俨然一副精干的女强人形象,很难将她与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妇女形象联系起来。

  就连王喜玲在翻看自己过往的照片时,也不免感慨,十几年中,她的人生竟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

  用她自己的话说,曾经的她只是召公镇的一个普通农民,有一个普通但温暖的家,丈夫勤劳诚恳、女儿乖巧懂事,婆婆慈祥和善,日子虽清贫却安稳。

  如果说她和普通的农村妇女有什么不同,那就是“敢想敢干”。“人不能安于现状,要不断地进取”。这是王喜玲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传统农村的致富手段不多,要想多赚钱,既要动脑想门路、还要勤快、能吃苦。结婚前,王喜玲曾学过理发,尝试过在村口支个摊做理发生意,终因为无法兼顾地里的农活作罢。婚后,夫妻俩也没闲着,到处打听外出工作的机会,偶然听说去新疆采棉花可以赚钱,而且可以带工人。王喜玲和丈夫毫不犹豫地买来毛笔、墨水,开始写招工广告,到十里八乡张贴,第一年就招到了60人。

  靠着在新疆种植采摘棉花,夫妻俩终于有了一些积蓄。此时,孩子也到了上学年龄,家里老人也上了岁数需要照顾,王喜玲遂从新疆回乡,开了一家鞋店谋生。

  一次,在跟一位顾客闲聊时,她听说有人靠养猪一年就挣了20多万,几乎是自己鞋店年收入的十几倍。自此,这个念头一直在王喜玲脑海里挥之不去,到2007年,终于说服丈夫拿出家里仅有的6万元积蓄,办起了村里第一个养猪场。

  然而,预想中一夜暴富的故事却没有如期发生。在王喜玲养猪的头三年,市场上猪价一直滑落,忙活了一场,却没赚到多少钱。一直坚持到2011年,随着猪价上涨,王喜玲的付出才终于有了回报。

  如果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王喜玲一家将成为温饱无虞的小康之家。但明天和意外,永远不知道哪个会先来。就在王喜玲刚尝到辛勤劳动获得的甜头时,一件改变了她命运走向的事发生了。

  2011年7月,养殖场正初见成效,她在清理猪舍时,突然感到一阵揪心的腹痛,被紧急送到医院,确诊为子宫内膜癌。

  “我当时觉得天都塌了,心灰意冷。”为了说服王喜玲接受治疗,家里把未出栏的200多头猪全卖了以支付医药费。好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她的病情有了好转,但也因此花光了养猪的本钱,还背上了沉重的债务。

  为了还债,丈夫找了份司机的工作,一点一点偿还债务,2013年眼看欠下的债务马上可以还清时,厄运再次来到了这个家庭:6月9日,这个日子王喜玲至今记得清清楚楚,就是在这一天,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夺去了丈夫的生命。

  苗木孕育的希望

  “为什么人生这样不公平,大病的灾难、失去亲人的痛苦都落在了我的身上?”

  悲剧发生的三个月里,王喜玲几乎没有出家门。家人朋友、扶贫干部、妇联多次到家中慰问,但到了夜深人静,痛苦与孤独也只能一个人承受,吞着泪水躺下,早上起来,荞麦皮枕头上渗出一道道泪痕。

  同乡人聊起当时的情境时,无一不是叹口气,感叹一句:这个家算是垮了!在靠体力赚钱的农村,失去丈夫就相当于失去了顶梁柱,一个妇女能顶啥用?

  不少人试着上门劝她:“找个人嫁了吧”。

  可对女儿和卧病不起的婆婆的责任感让王喜玲没这么做。她想重振信心,但想到前路茫茫,又觉得无从下手。

  就在她最孤立无助的时候,因为符合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标准,王喜玲一家得到了每人每月135元的最低生活保障,也成为陕西省宝鸡市、县妇联的重点帮助对象,除了多次来家里慰问并从心理方面开导她之外,为了让王喜玲重新点燃创业热情,县妇联也经常推荐她参加省市组织的妇女创业培训,并到各地参观学习、提升能力。

  王喜玲与苗木的缘分自此开始。在参观了杨凌农业博览会后,她对未来也有了明确的目标——发展苗木。通过帮扶,王喜玲获得了8万元的贴息贷款,开始种植5亩地的白皮松树苗,同时套栽樱花树。村里放水时间有限,王喜玲不得不每天抓紧时间在地里浇水,把所有地浇完一轮往往要一个星期。有次凌晨一点,值夜班的女儿试探着给她打了电话,发现她还在地里给树苗浇水后,娘俩在电话里哭成一片。

  光栽种苗木还不够,王喜玲又开始慢慢琢磨做一名“苗木经纪人”,成为苗木管理的专业人员。这个过程要比单纯的栽种苗木更漫长也更艰辛,有一次,拿到订单后,王喜玲骑着摩托车到处寻找合适的树苗,因为路滑,她不慎从摩托车上摔下来,缓过神来一摸,满脸是血,门牙也磕掉了两颗,为了不辜负客户的信任,她硬是忍着伤痛,继续骑上摩托车寻找货源……

  功夫不负有心人,借助帮扶措施与不服输的韧劲,几年下来,王喜玲的生活终于有了起色,不仅还清了所有欠债,还盖了新房,甚至开上了小汽车。2016年11月,她主动向村委会提出退出贫困户的申请,成为扶风县脱贫攻坚“主动退贫第一人”。

  “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脱贫只是第一步,王喜玲没有止步于此。

  为了帮助更多的乡亲走上致富之路,2017年,她与几位村民联合成立了“扶风县喜林苗木果蔬专业合作社”,以“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先后吸纳43户贫困户入社,通过让贫困户以土地入股,资金入股以及进园务工的方式,带动了周边404户贫困户实现脱贫。

  毕新军、王保儒和葛艳梅是王喜玲一对一帮扶的三个贫困户,他们都曾因家中变故,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生存与生活问题。了解到情况后,王喜玲第一时间将三人纳入帮扶项目中,免费为其提供海棠和红叶石楠苗木,让他们在苗木合作社工作,使其不用外出打工就可以一边赚钱、一边照顾家人,实现自强自立。

  “栽了苗木能卖出去吗?”在动员村民种植苗木时,质疑的声音时有出现。对此,王喜玲的方式是,不厌其烦地跟每个人解释,让乡亲们吃下“定心丸”:“你放心,咱们合作社已经和绿化公司签订了协议。如果有同样的苗子,我先给大家销售,再给自己销售。”看到一株株树苗被运出村庄,农户直接用手数钱的场景,越来越多的人相继加入进来。

  为了直接把农户们和自己的树苗用到绿化工程上。2019年,王喜玲成立了绿化公司,并用自己的名字“喜玲”注册了商标,借助互联网讲自己的脱贫故事。通过整合资源和“扶贫832”销售平台,让更多的人能够品尝到扶风优质农产品。不到一年,王喜玲已经帮助农户们销售了100多万元。

  一路马不停蹄,王喜玲在小康之路上越走越远,有时她的眼前会浮现出过往的一幕幕情景以及那些曾帮助过她、激励过她的面庞,心中涌起的暖意又会让她对未来多了一丝期望。“我获得的荣誉不仅仅是对自己劳动的认可,也是一份责任。”

  谈及未来,她希望结合自己掌握的苗木专业知识,带着乡亲们的苗木、水果、农特产品走得更远,销售得更多,也让大伙儿的日子更有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