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0月16日消息(记者孙冰洁)还有两个多月,2020年就要画上句号。过去大半年里,全国多地暴雨、高温、干旱、强对流等气象灾害多发,台风活动异常,寒潮强冷空气影响显著。

  从气象学看,该如何理解今年我国气候总体状况?与以往相比有什么特点?是否会影响农业生产与粮食安全?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

  气温偏高 降水偏多

  国家气候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从目前的气候监测数据来看,截至10月13日,我国气候状况总体偏差,涝重于旱。

  从降水来看,全国平均降水量为657.9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12.8%,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次多,仅少于1998年。除西北中西部、华南南部等地降水偏少外,中东部大部地区降水偏多。

 2020年主汛期(6-8月)七大流域及太湖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央广网发 中国气象局供图)

  特别是在主汛期(6-8月),七大流域中除辽河和珠江流域降水偏少外,其余均偏多。长江和黄河流域降水量分别较常年同期偏多38%和39%,均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淮河和太湖分别偏多45%和64%,均为历史同期次多;松花江和海河流域分别偏多15%和10%;辽河和珠江流域分别较常年同期偏少7%和15%。

  气温方面,全国平均气温12.5℃,较常年同期偏高0.8℃,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4高,我国大部气温偏高0.5~2℃。且高温出现早,南方高温持续时间长。全国平均高温日数达9.4天,较常年同期偏多1.7天,其中海南(46.5天)和广东(31.8天)高温日数均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福建(40.7天)为历史次多。

  台风方面,今年台风生成和登陆个数均偏少。截至10月13日,共有16个台风生成,比常年同期(20.1个)偏少4.1个;有5个登陆我国(6月1个,8月3个),比常年同期(6.7个)偏少1.7个,登陆台风具有“生命史短、近海加强、风雨影响集中”的特点。

  异常气候制约农业生产

  连续多日的强降雨,使今年长江流域等地暴雨洪涝灾害严重。

  全国共有634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其中194条超保、53条超历史。而东北则遭遇罕见的台风三连击,“巴威”“美莎克”“海神”先后影响东北。强降雨落区重复,重叠效应明显,致使部分河流和水库超警戒水位,人民生产生活受到影响。

  同时,华北、江南受持续高温影响重。

  7月11日至9月3日,湖南东南部、江西中南部、浙江南部、福建大部、广东中东部等地高温日数达到30~40天,局地超过40天。持续高温导致部分早稻结实率和千粒重降低,晚稻、蔬菜、水果及旱地作物生长发育受到影响。

  春季云南温高雨少导致南部和西部气象干旱发展,至4月11日中旱及以上气象干旱面积达19.5万平方公里,比4月1日偏多2.7倍,发展非常迅速。东北灌溉条件较差地区的春玉米植株矮、茎秆细、叶片枯黄,受旱严重的玉米因无法抽穗而形成空杆。华南部分地区未成熟早稻灌浆期缩短或灌浆不饱满,作物等生长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此外,寒潮暴雪天气也对农业有较为严重的影响。

  3月26-29日,受寒潮天气影响,黄淮及其以南地区先后遭受大风、降温、雷暴、雨(雪)和冰雹等多种灾害性天气影响。低温霜冻和强对流对江淮江汉冬小麦和油菜产量不利;南方部分茶园受到冻害;湖南、江西部分地区早稻播种育秧受到影响。

  粮食安全经受住了疫情与“灾年”大考

  由于今年气候状况总体偏差,我国迎来疫情防控和水旱灾害双重大考。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相关部门提前布局,今年我国粮食产量并未收到太大影响。据农业农村部数据,从全年粮食生产看,前两季的夏粮和早稻已丰收到手,分别比上年增产24.2亿斤、20.6亿斤,夏粮产量是历史新高,秋粮形势也比较明朗,丰收已成定局。

  全年粮食丰收不丰收,大头在秋粮。据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介绍,今年秋粮面积预计超过12.8亿亩,比上年增加800万亩,特别是东北地区高产作物玉米增加较多,奠定了丰收的基础;另一方面,秋粮长势总体较好。东北四省区常年粮食产量3500亿斤左右,占全国秋粮比重超过1/3。今年春播雨水多,前期光温水匹配一直较好,苗情长势不错。夏季西部传统旱区的部分县遭遇伏旱,对当地秋粮有些影响,但影响有限;8月底9月初,东北中部又连续遭遇3个台风,造成局部地区玉米倒伏,我们组织专家及时进行了灾害评估,由于玉米已进入蜡熟期,有八九成的产量,倒伏对产量影响有限,主要是增加了收获的难度和成本。

  目前,东北地区玉米、水稻、大豆都即将大面积收获。长江流域汛期遭遇洪涝,中稻晚稻受灾,但面积增加弥补了损失。洪涝过后,南方大部天气晴好,有利于庄稼生长成熟。黄淮海平原和汾渭平原的秋粮主要是夏玉米,目前也丰收在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