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9月23日消息(记者刘一荻)根据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商务部和北京、湖南、安徽、浙江等4省市人民政府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并报请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展区域方案》。自2013年上海自贸试验区正式成立以来,我国已陆续建立18个自贸试验区,加上此次的3个,自贸试验区总数已达21个。

  高水平、高质量是我国开放发展的主旋律。今年以来,国务院批准同意天津、东疆等26个其他类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优化为综保区(含特殊综保区1个),全国综保区数量已达到144个。

  海关总署自贸区和特殊区域发展司主要负责人陈振冲表示,海关将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积极支持自贸试验区和综保区的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

  上半年全国18个自贸试验区进出口值高于同期全国外贸增速

  自首个自贸试验区成立以来,海关总署围绕深化“放管服”改革要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大力开展海关监管制度创新。截至目前,国务院在全国范围部署复制推广的六批共138项改革试点经验中,海关提出的飞机融资租赁、保税油品监管等海关监管制度创新举措达61项,占试点经验总数的44.2%。

  此外,海关总署还制定了自贸试验区海关监管制度创新工作规范,鼓励、引导各自贸试验区海关围绕对标国际新规则服务开放新业态、防控监管新风险等方面开展改革创新试点,不断提升监管创新举措“含金量”。据海关统计,2020年上半年,全国18个自贸试验区实现进出口值2.07万亿元,同比增长5.4%,高于同期全国外贸增速8.6个百分点。

  综保区开放发展成绩显著

  2019年1月,《国务院关于促进综合保税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印发。其中明确指出综合保税区是开放型经济的重要平台,对发展对外贸易、吸引外商投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综保区正向着加工制造中心、研发设计中心、物流分拨中心、检测维修中心和销售服务中心“五大中心”不断迈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记者从海关总署了解到了一组数据:截至2019年,综保区进出口值2.9万亿元,同比增长11.9%,高于全国外贸进出口增幅,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9.2%。今年前7个月,综保区进出口值1.7万亿元,同比增长14.5%,对我国外贸增长贡献度超过30%。综保区年内新增注册登记企业5452家,增长13.3%,进出口活跃企业2532家,增长25.3%。

  陈振冲分析表示,除了减少企业整体税负成本、拉动就业外,综保区还在承接产业转移和开放型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起到了小区拉动大省的效果。不少新设综保区正在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务院批准新设的27个综保区中,有17个位于中西部地区,对促进中西部地区开放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记者注意到,综保区内新业态不断涌现,融资租赁、研发设计、检测维修、文物艺术品进口、期货保税交割等生产性服务业增长迅猛。就今年来看,全国新增研发机构23家,多为生物医药、电子产品等行业。仅江苏省内综保区就有20家企业新增维修业务,货值达89.9亿元。另有检测中心、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文化艺术品交易平台相继落户综保区,综保区多元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意见》中特别强调,海关总署要继续做好牵头工作,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推动符合条件的各类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优化为综合保税区。对此,全国海关创新优化监管模式,提高便利化水平,推出多种重点改革举措优先在综保区推进,实现了相应费用缩减、业务“秒办”。

  探索开放发展新格局

  陈振冲介绍,下一步,海关总署将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支持自贸试验区重点开展制度集成创新,指导自贸试验区海关结合定位、突出特色开展差异化探索,强化监管、优化服务,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举措,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争创发展新优势。

  此外,全国海关将继续推进落实综保区内企业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工作,支持鼓励区内企业承接区外委托加工业务,进一步促进内销便利化,统筹利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推进综保区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在未来,综保区的加工制造、仓储物流等传统业务还将得到大力发展,同时支持研发、检测、维修等生产性服务业新业态先行先试,逐步将综保区以货物贸易为主拓展为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融合发展,促进融资租赁、跨境电商文化创意、医疗健康等新业态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