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8月3日消息(记者王子衿)“我不仅要自己脱贫,还要让乡亲一起脱贫”,这是重庆市石柱县三河镇玉岭村贫困户刘瑞发的脱贫誓言。

  2013年因身体原因无法从事体力劳动,只能靠妻子打零工维持家庭基本生活开支后,刘瑞发一家陷入贫困,生活困难。

  2016年引进8.7万余株花椒苗,2018年借石柱县农业产业调整的“东风”,流转了700多亩土地,种植黄精、吴茱萸、桔梗、黄栀子等作物……如今,刘瑞发的产业有声有色,今年花椒预计可收入10多万元,加上套种的中药材,总的年收入可有20多万元。

  在3日举行的“你笑起来真好看——决战脱贫攻坚看西部”网络主题活动上,刘瑞发告诉记者,借助产业扶贫,不仅自己有了脱贫之路,也为当地村民探索了一条致富之路。

  据刘瑞发介绍,除每年获得土地租金和入股分红外,村民还可通过季节性务工获取每天70元的劳动报酬。截至目前,刘瑞发已带动贫困户14户、一般农户89户增收,为村民提供每年20余万元的务工收入,当地村民的脱贫信心也越来越足。

  刘瑞发介绍自己的脱贫经验(央广网发 李斌供图)

  刘瑞发的故事,正是石柱县脱贫攻坚工作成果的一个缩影。

  地处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石柱县是重庆市唯一集民族地区、三峡库区、革命老区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于一体的县。

  据石柱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副主任张涛介绍,当前,该县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取得决定性进展,累计实现85个贫困村、17229户62391人脱贫,剩余未脱贫人口340户851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2.7%降至0.23%,2019年4月顺利退出国家级贫困县行列,并荣获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同时,该县综合采取发展产业、引导就业、兜底保障等措施,贫困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的2648元增加到10326元,年均增长31.3%,经营净收入占比达到三分之一。

  腰包越来越鼓,农村地区生活、教育等条件也有了明显改善。

  从水泥操场到塑胶操场,从油墨黑板到磁性白板,从原来受食堂面积限制,学生只能分批次就餐,到全校学生可以同时就餐,在石柱县中益乡小学任教18年的马影翠见证了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精神面貌方面发生的改变。

  改建后的中益乡小学(央广网发 张琼慧供图)

  “各方面条件改善后,学生可以获得更好的教育,老师的教学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以前如果有领导或爱心人士来校,有些学生会闪避,比较害羞,现在则会很热情地和他们打招呼。孩子们精神面貌改变很大,变得非常积极,学习兴趣也在不断提高。”马影翠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