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国正式迈入民法典时代。

  5月28日下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召开第三次全体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民法典以1260个条文回答了一个公民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的各项权利,包含着民族的精神密码,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这部7编加附则、84章、1260个条文,总字数逾10万的民法典中,表达了我们国家对人类所面对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的看法,包括:

  我们是如何看待人的?我们是如何看待家的?我们是如何看待社会的?我们是如何看待国家的?我们是如何看待人类的?我们是如何看待自然的?

  让我们走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看一看它究竟如何回应了中国之问和时代之问?

  央广网北京6月4日消息(记者王启慧)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国家是人民的国家。关于这一点,民法典就如何看待“国家”表达了鲜明的立场和态度——保障人民在需要国家出场的时候,国家不缺位。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因父母感染新冠肺炎进行隔离治疗,子女无人照管的事例被大众关注。在针对类似情形的解决办法上,民法典对“国家”作出了要求。“如果由于突发事件导致监护人无法履行监护职责,被监护人衣食无着或者生活困难,民政部门可以采取必要的临时生活照料措施,安排必要的、临时的生活照料措施。”中国法学会民法典编纂项目领导小组成员、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王轶表示,这其实就是对在新冠肺炎疫情及其防控阶段具体的生活实例所作出的回应。

  王轶表示,民政部门就是要动用国家公权力积极主动地保障那些应受法律特别保护的弱势群体的利益。

  如果监护人没有履行好自己的监护职责,严重损害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民政部门可以通过提起诉讼的方式撤销监护人的监护资格。在实际生活中,当对监护人的确定出现争议时,需要通过指定监护的方式来确定被监护人的监护人。但是在指定之前,谁来对被监护人进行照管?民法典在总则编的监护制度中明确规定,民政部门可以担当临时监护人的角色。

  “需要对民事主体进行服务的时候,要保证国家在行动,国家必须出场的时候,是不能够缺位的。”王轶说。这样的生活实例及应用场景,在民法典很多条例中都能看到。例如,高空抛物导致行人遭受损害时,受害人确定加害人是相当困难的一件事情,如何举证证明具体的加害人?怎么找到加害人?民法典侵权责任编明确要求公安等机关要依法履行自己的职责去确定并找到具体的加害人,要求其承担侵权责任,构成犯罪的要追究其刑事责任。

  “当国家必须出场的时候,国家不能缺位。当国家不能出场的时候,国家不得越位。”

  王轶介绍,若动用国家公权力介入到社会主体的社会交往中,必须有一个足够充分且正当的理由,那就是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因此,在民法典物权编有关征收和征用的规定中明确,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能够动用国家公权力征收组织、个人的房屋和其他不动产,征收集体的不动产。“不是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不能动用国家公权力干涉社会主体之间的社会交往。”他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