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国正式迈入民法典时代。

  5月28日下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召开第三次全体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民法典以1260个条文回答了一个公民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的各项权利,包含着民族的精神密码,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这部7编加附则、84章、1260个条文,总字数逾10万的民法典中,表达了我们国家对人类所面对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的看法,包括:

  我们是如何看待人的?我们是如何看待家的?我们是如何看待社会的?我们是如何看待国家的?我们是如何看待人类的?我们是如何看待自然的?

  让我们走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看一看它究竟如何回应了中国之问和时代之问。

  央广网北京6月3日消息(记者王启慧)从“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这一美誉就可看出:对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关系确立协调的规则,是民法典所承担的一项最核心、最关键的使命。

  以自愿为先 关注、尊重人的意愿

  翻开民法典,在1260个法条中,绝大多数的条文协调的是民事主体之间私人利益关系的安排。而在民法典总则编中,“自愿原则”在各项基本原则中处于最为核心和关键的地位。

  因此,在民法典中不时可以看到这样的表达——“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当事人另有约定或者另有交易习惯的除外”。中国法学会民法典编纂项目领导小组成员、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王轶表示,这是尊重当事人意愿的体现,意味着在面对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关系时,如果只涉及到民事主体私人利益关系的安排,将尊重当事人在交往中平等协商、自主决定的结论,允许当事人经过自己的特别约定,排除法律规定的适用。

  目光落在具体的社会交往情景中去看。有数据显示,我国有8亿人生活在城镇中,而这个数字的背后是数不清的人际交往关系,最为常见的情景则发生在居住小区中。如何对业主之间的利益关系、业主与物业之间的利益关系进行协调,是民法典的重要内容之一。而“自愿原则”在其中的重要体现则是——业主自治。

  相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民法典物权编在对小区公共事务事项方面做出了重要改变和调整——降低业主经由表决形成决议的门槛。这一调整就包含着民法典对“人”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期盼。王轶告诉记者,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希望业主自治能够更容易、更便利地得以实现。“只有对小区的公共事务关心,才会对社会公共事务保持关心和积极参与的态度,每一个个体才会成为更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人与人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一部承载着个体权利密码、为民而立的法典,必定扎根于人民生活,反映民生关切,充满人文关怀。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不少企业无奈停工停产,面临营收停滞以至亏损的情况。此时,若仍要按原定合同规则支付房屋租金就变得步履维艰。因疫情及其防控措施或应急处置措施,会对通过合同进行社会交往的当事人产生影响,使合同的一方当事人继续履行合同义务变得异常艰难、显失公平。

  如何使合同当事人在陷入明显不公平境地时有法可依?对于类似情形,在民法典合同编中可以找到回答。“我们给陷于履行艰难的当事人一个机会——可以与对方当事人再进行一次协商和谈判,根据疫情及其防控措施或者应急处置措施带来的影响作出新的安排。如果对方不愿意谈判或谈判未能达成一致意见,履行艰难的当事人可以请求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对当事人之间利益关系做出变更。”王轶介绍,民法典合同编中,认可了此前在司法解释中得到认可的“情势变更制度”并拓展了其适用范围。

  这背后折射出来的也正是民法典对社会人际间的看法——“人与人之间,不应该是锱铢必较的利益对立方。当新冠肺炎疫情来临的时候,人与人应当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在王轶看来,共担损失和风险,就是情势变更制度的初衷和意志所在。

  民法典1260个条文,每个条文所进行的法律解释都秉承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记者发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相对应《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在概念使用上有一个重要的改变:民法通则使用的是“公民”或者“公民(自然人)”,民法典自始至终使用的都是“自然人”。

  相较于具有一国国籍的“公民”,“自然人”的范围则更为广大。“对于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外国人和无国籍人,我们的民法典对他们也能够发挥法律的调整作用。”王轶介绍,民法典是依据宪法来制定的,宪法中已郑重写下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民法典当然也要服务于这个目标。

  因此,民法典对自然人所确立的法律调整规则中,表达的是对人类面对的基本问题的看法,能够反映人类的共识。“这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异乎寻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王轶期许,当有一天,不再以肤色、以民族、以国籍、以信仰来区分人的时候,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完成的那一天。

  自愿、公平、平等、诚实、公序良俗等都是民法典对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进行协调、遵循的基本准则。而这些,表达出的是一个国家对社会成员的尊重和保护以及对美好社会所秉持的信念与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