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5月29日消息(记者孙冰洁)最近一段时间,不少家长发现,孩子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长胖了。受疫情影响,大多数孩子们暂别了户外活动,宅家运动量减少,少年儿童的肥胖风险也随之增加。

  疫情期间,孩子们长胖不少

  上午上网课、下午做作业、晚上看电视或是玩平板电脑,7岁半的武汉女孩丽丽(化名)每天都很“忙”。三个多月时间,丽丽的体重从42斤长到了52斤,胖了10斤。眼看着丽丽长得越来越圆,妈妈想了各种办法让丽丽动起来。跳绳、做操、在小区里遛弯,可不论做什么运动,不到10分钟,丽丽就气喘吁吁地喊累。

  丽丽的经历不过是疫情期间众多胖起来的孩子们的一个缩影。最近一个月,华中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以下简称同济医院)儿科门诊每天平均有40名左右孩子因为肥胖来医院就诊,占专科门诊就诊患儿的60%-70%。

  无独有偶,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儿童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傅君芬及其团队也发现,疫情期间其门诊中30%-40%的患儿都或多或少增重,其中每天平均有10名左右患者因肥胖问题前来就诊。而一些原本就患有儿童肥胖症的孩子,也因疫情期间的松懈,导致减肥成果反弹。

  分析儿童“疫情肥”的主要原因,同济医院儿科主任医师侯凌认为,一方面是由于疫情期间孩子“宅”在家中,“静态活动”过多,运动减少,导致脂肪过度囤积。虽然有体育网课,但都是在室内进行的简易运动,相比户外活动还是有一定差距,且难免会有些孩子偷懒,达不到每天1小时的运动量。

  另外,宅家期间,不少家庭的饮食也相对以高热量食物如快餐食品、高油脂食品等为主,肥胖一旦形成,由于行动不便,孩子更不愿意活动,以致体重日增,形成恶性循环。

  “少年胖则恐终生胖”

  “儿童时期的肥胖,会导致其未来面临更高的肥胖风险,若不进行干预,成年后可能将继续肥胖。”侯凌告诉记者,儿童期肥胖症与范围广泛的严重并发症相关联,容易引起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痛风、肥胖-通气不良综合征、睡眠呼吸暂停等疾病。另外,肥胖儿童的性激素分泌也时常出现异常,还可能会导致性早熟和身材矮小等问题。”

  研究表明,人体脂肪细胞在出生后3个月、出生后1年以及11-13岁时增长最快,这段时间发生的肥胖很有可能是脂肪细胞增多性肥胖,是“少年胖,终生胖”的基础。成年后人体的脂肪细胞达到固定数量,所谓减肥也只是缩小脂肪细胞的体积,一旦停止减肥,脂肪细胞变大,就很容易发生反弹。

  在我国,近年不断上升的儿童肥胖率备受关注。我国第四次营养健康调查报告显示,全国6-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10年时间增长了2倍,达到5300万。从2004年到2019年,中国妇女儿童肥胖控制专业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抽样选取了两万名6-18岁的儿童青少年进行跟踪调查,经过15年对他们的体重、血糖、血压、血脂、生活习惯等的监测分析,结合内分泌专家和儿科专家的指导意见,制订出了中国儿童代谢健康性肥胖定义及筛查的“专家共识”。

  2019年颁布的“专家共识”明确规定,对于0-10岁的儿童,当身高体重比值超过90%的同龄人时属于体重超标,当超过95%的同龄人时就属于严重超标,需要到儿科或者内分泌科就诊。10岁以上儿童,除了持续监测体重指数以外,每年还要定期检查血糖、血脂、肝功、血压,一旦出现异常,都要尽快到医院就诊。

  孩子体重需引起家长重视

  侯凌告诉记者,正常情况下,2-12岁儿童一般每年体重会增长2-3公斤,如年增长体重出现异常,就需到医院进行检查.家长们也可以根据身体质量指数公式BMI=体重(kg)/身高的平方(㎡),来计算一下自家的孩子是否超标。

  为尽可能减少疫情期间儿童的肥胖几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赵文华建议,宅家期间青少年可在家做一些原地走路、跑步、跳绳、健身操、俯卧撑、仰卧起坐等活动,另外运动的形式也不必局限于以上几种,家长可让孩子帮助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每天活动时间累计要超过1小时,强度上要达到能够使心跳呼吸加快、出汗等中高强度水平。此外,在保证充足睡眠前提下,要控制孩子的静态行为,不要全天坐着、躺着、靠着。

  饮食上,侯凌建议,孩子的三餐食物搭配要合理,少吃脂肪类食物,多吃富含粗纤维的食物,少吃零食,用餐速度应减慢。建议选用体积大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保证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供给,同时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减少产能性食物的摄入,增加机体对热能的消耗,以达到体内脂肪不断减少、体重逐渐下降的目标。”侯凌说。

  同时,她还建议家长要定期监测孩子体重,对已经肥胖和潜在肥胖的孩子进行包括饮食调整、运动处方、行为改善、追踪监测和临床治疗在内的综合性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