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澳门12月19日消息(记者王晶 佟亚涛 韩靖)澳门代表性地标大三巴常年游人如织,附近不远处的50米斜巷,便是著名的“手信一条街”。在粤港澳一带,被叫做“手信”的,是具有当地纪念意义的小礼物。

  而在澳门,以卖杏仁饼起家的咀香园手信店颇具代表性,已有近80年历史。每天,店内现场制作的招牌炭烧杏仁饼,香气四溢,引得客似云来。不仅如此,店里猪肉干、花生糖……也都成了澳门味道的关键词。

  “原来大家都认为手信业已成‘夕阳产业’,没想到回归后又开始兴旺起来。”传统点心重新成为旅游市场的“宠儿”,咀香园饼家总经理黄若礼告诉记者,咀香园从一家店发展到两家店用了60多年,但在回归后的短短20年里,咀香园在澳门遍地开花,现已拓展至15家分店。其中,超过七成顾客来自内地。

  

    入夜,手信街人声鼎沸(央广网记者韩靖摄)

  夕阳产业变大买卖

  1935年,在澳门渔船云集,鱼栏林立的内港码头,黄若礼的祖父开设了第一间咀香园饼家,专做饼类零售,这就是咀香园的前身。彼时,澳门与香港的往来客船航行需要4个小时。来来往往的客人买些点心在船上吃。

  “以前我们只有等到周五放工后,香港人过来才有生意。”黄若礼说,那时基本上只有周末开门做生意,平时几乎没什么顾客。此后,随着越来越多人特意将这些点心带回家,送给亲友品尝,便渐渐演化出“手信”。

  儿时,来往港澳的客船在夜晚启程,父亲常常抱着熟睡中的黄若礼去卖饼。”每次醒来,睁开眼就看见码头的长堤。黄若礼说,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手信业慢慢发展起来,但规模仍然很小。当年回归时,咀香园只有2家门店。

  1993年, 在美国读书8年学成归来的黄若礼,在父亲的游说下最终加入家族产业。但由于回归前澳葡当局管治不力,社会治安混乱,最困难时很多同行都关店结业。可毕竟是三代的产业,黄若礼选择坚守下来的感情外人难以理解,“靠着咀香园,爸爸妈妈将我们兄弟姐妹7人全部送去海外读书,我们都对它心存感激。”

  转机发生在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治安大为改善。2003年内地游客赴港澳个人游开放,特区政府开始大力推动旅游业。

  “回归前,最重要就是过年和夏天,我们叫寒暑假,店才稍显热闹些。”可现在,无需等到特别的节假日,前来澳门旅游的游客络绎不绝。“我们现在超过七成顾客都来自内地。”而咀香园200多名员工里,有一半都来自内地。

  黄若礼也不断创新杏仁饼的加工工艺,把之前全部磨碎的杏仁,改为小杏仁粒,再加上木炭烤制杏仁饼的老手艺,澳门手信行业中“咀香饼”就此成名。

  如今,无论你身处五星酒店,或闲游于繁华闹市,定发现澳门各式各样的手信。

  杏仁饼、核桃酥、猪肉脯……随便走进一家咀香园,都可以感受到澳门手信业的繁荣。往来游客可用人民币、港币、澳门币中的任何一种在这里消费。

  

    制饼师傅正在制作杏仁饼(央广网记者韩靖摄)

  百年老店的“倔强”

  大三巴下的澳门街,有种“古早”味。这种“手工制作,炭火烘焙”的香味,一直吸引着外来游客。黄若礼回忆说,小时候就开始在店里帮忙,这种手工烤出来的味道,早已成了身体记忆。

  “我喜欢吃的饼要很简单,就是喜欢纯手工原味。”如今,即使咀香园增加鸡蛋卷、紫菜凤凰卷等各类新产品,甚至畅销到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但很多消费者仍和黄若礼一样,依然忠诚于最传统的口味,“杏仁饼还是我们最受欢迎的一个产品。”黄若礼觉得,他想做的,就是把这样的味道传承下去。

  为了留住这种老味道,咀香园至今仍然采用80多年前的炭烤工艺,小火慢烤,45分钟后,金黄色的咀香饼便热腾腾出炉了。走进位于官也街附近的一家咀香园店内,记者看到,一位当地手工艺师傅正在制作杏仁饼,“放平,一刀过去。慢慢刮,不要用太大力,太大力就把面粉刮走了。压一下,然后敲击这个模具,放到筛子里。”眼前车流人流穿行不息,制饼师傅仍不急不躁守着这份手艺。

  这也像极了黄若礼一直以来坚守的观念,“澳门很小,产品好的话,很快就会传得街知巷闻,但要把整个行业带旺起来,归根到底是因为‘人心的回归’,越来越多人对传统味道、对中华文化的认可。”

  

    传统手工杏仁饼(央广网记者韩靖摄)

  若将生产环节迁出澳门,转到劳力更便宜的地方,成本无疑会下降,但黄若礼觉得,“澳门制造”才是咀香园品牌的核心,他执意要坚持本土化生产。“我们每周都会专门开会品尝产品、讨论品质,既要推陈出新,也要吃得到我小时候吃过的味道。”黄若礼也清楚地知道,机械设备可以加快效率,但他不希望过度商业化丢失了传统的味道,因此生产环节中仍有许多步骤在坚持手工制作,这也是生根澳门的老牌饼家应有的“倔强”。

  2003年,黄若礼荣获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颁授的“2002年度澳门旅游功绩勋章”,成为澳门手信业第一个获此勋章的人。他很感慨,当年被授勋时,旁边就是一家猪肉干店的老板,因为猪肉干最早是新加坡特产,杏仁饼则是本土美食,但如今,这些都已成了澳门美食的代名词,颇受内地游客欢迎。

  不忘传承澳门文化

  黄若礼常说,用最好的材料,又要常常搞搞新意,这是老字号的生存之道。

  “我妈妈告诉过我,凤凰卷是真正属于澳门的食品,当年很多人喜欢吃蛋卷,但是蛋卷过于单调,于是我们尝试在蛋卷里加入夹心。后来吃紫菜一度在澳门兴起,我们就尝试把紫菜包在凤凰卷上,成为今天我们看到的紫菜凤凰卷。”不出半年时间,紫菜凤凰卷便风靡整个澳门街头,成为店里最热门的产品。

  与记者谈到澳门美食文化,黄若礼语气颇为自豪。一直以来,他也非常注重推广澳门形象。如今走在澳门的大街小巷、机场码头,总能看到游客手里拎着一袋手信——包装袋上印着大三巴等各种澳门元素,里面装着蛋卷、猪肉脯等特产。黄若礼说,他想通过这种方式,促进文化融合,让更多内地人了解澳门传统文化。

  而在咀香园的广告片、杂志广告、宣传物料中,对澳门旅游和文化的推广也几乎占到了一半时段和篇幅。“咀香园扎根在澳门,是跟着澳门一起成长的,我们也希望为推广澳门出一份力。”

  

    咀香园饼家总经理黄若礼接受央广记者专访(央广网记者韩靖摄)

  在不少老员工眼里,头发永远梳得一丝不苟的老板,如今仍旧保持年轻刚入行时的”初心”。他喜欢吃北京的稻香村,觉得仍保留着老北京的文化与底蕴;也会跟随消费潮流,在保持传统风味口感前提下,在低糖低脂方面下功夫,针对内地不同地区人的口味做出调整。

  黄若礼说,如今人渐入中年杂事繁多,但一有空仍会到店里转转。他会细心观察内地游客的需求,“比如北京客人说不想自己拿了,你帮我寄回家,我们也可以通过快递邮寄,减轻他们的负担。”他觉得,澳门名声和旅游地位的提升与食品行业是息息相关,将尽可能通过美食推广澳门的旅游文化名片,在更多游客中提升澳门的美誉度。

  据一组最新数据显示,回归20年,到澳门旅游的内地游客已经累计超过2.8亿人次,直接带动澳门当地与旅游相关的就业高达50%,极大促进了澳门旅游业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