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长春11月16日消息(记者王晶)京城红叶正当时,长春却已进入冰雪模式。

  车子驶进吉林长春九台区的善满家园智障人康复托养中心,当胡艳苹带着记者从大院进到室内时,十几个正在“自娱自乐”的孩子们一下全围了上来,她们一边叫着“妈妈”,一边争相拥向胡艳苹,有的直接钻进了她的怀中。胡艳苹搂搂这个拍拍那个,不时问寒问暖。

  这里生活着52位智障人,衣食住行全部免费,其中大部分是胡艳苹“捡”来的。但这绝非仅是个让人动容的爱心故事。“我要带着孩子们改善生活,寻找自我价值,而不是带着他们要饭祈求别人同情。”胡艳苹觉得,他们需要的,更多是精神上的东西,渴求认可,渴求用劳动找到尊严。

胡艳苹与孩子们在一起(央广网记者 王晶 摄)

  在当地政府的帮扶下,从最初单一对智障人的托养,转变到面向当地全类别残疾人实现康复、脱贫,胡艳苹在不接受一分钱社会捐助的情况下,实现如今善满家园的可持续发展。康复、教育、培训、就业,这些全国8000万残疾人面临的难题,在这里摸索出了全链条融合发展模式。

  “捡”来的家园

  初雪已至,善满家园房前屋后的菜地罩上了大棚,院墙边的猪圈也被裹得严严实实。后院的果园过了采摘季,等冬去春来,胡艳苹就带着孩子们在这里劳动、玩乐。她从不买除草剂等化学物品,否则稍不留神就会被喝掉。

  当记者走进衣物缝补间时,见到柜子里整整齐齐地存放着每一个人的衣物,且都清清楚楚地用便帖标清了姓名,就连宿舍里的拖鞋都摆放一致。但刚来时,胡艳苹说,一个个孩子不是随地大小便,就是砸玻璃。更有甚者,吃饭时先把饭菜倒在地上,然后用手抓着吃。就连洗脸洗脚用的塑料盆,往往是头天刚买,第二天就被他们踩碎了。

  “慢慢强化他,每天到什么时候做什么事,形成这种条件反射。”胡艳苹不断尝试让他们学会像常人一样生活。

托养中心的储衣间(央广网记者 王晶 摄)

  常有人说,胡艳苹是一个疯女人带着一群傻孩子,但她不在乎。“每次我看到这些孩子,都会找到自己孩子的影子。”

  将时钟拨回到2000年,胡艳苹婚后一年便生下一个男孩儿。可孩子出生后不久便被确诊为先天性智障,短短7个月,孩子便离她而去。从那以后,她发现自己根本做不到停止对智障儿童的关心,开始往家里捡“傻子”。垃圾箱拣吃食的“老梦”,找不到家、车祸中被撞伤的“大美女”……无论男女老少,大街上看见的,别人送过来的,胡艳苹都收养。

  “俺‘闺女’就这么一个一个地往回捡,谁说都不听。”今年72岁的赵凤元大爷是胡艳苹“捡”回来的第一个老人。

  早在胡艳苹在长春火车站摆地摊的第一年,赵凤元突发癫痫倒在了她的地摊旁。尽管生意刚刚起步,并无积蓄,可胡艳苹还是收留了老人,还给他治好了病。如今,他依然快乐地生活在这里。和记者没说几句,就急着离开了,“要去推点彩钢修补屋顶”,他早已把这当成了家。

  胡艳苹逐渐红火,自己出资在吉林省九台市建立了善满家园智障人康复托养中心。智障孩子们有了自己真正意义上的家。同时,胡艳苹也拥有了更多的家人。但这些智障者被捡回来时并不知道自己的年龄甚至名字,为此,高兴、快乐、吉祥……这些美好的词语成了胡艳苹为她们起的名字,她希望他们不再被叫做“傻子”。

  丫丫也是那时被捡回来的。她的实际年龄应该已有30多岁,但看上去不过十岁的智商。说话间,胡艳苹打开手机,音乐一响,刚刚还吵闹的丫丫,和其他智障者拽着胡艳苹扭起了秧歌。可单纯给吃、喝无法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她还常举办歌舞比赛,也带着孩子们外出参加特奥会,甚至登上《中国梦想秀》的舞台。这里年纪最小的二亮刚来时什么都不会说,听到他能完整地说出“小白兔白又白”这段童谣时,胡艳苹觉得很满足,虽然这句她足足教了半年。

孩子们卧室内,摆放着几张课桌,胡艳苹常教他们看图识字(央广网记者 王晶 摄)

  走出“家园”

  智障人分为不同类型,有的是天生的,有的则是后天造成。胡艳苹发现,单单给他们一个家还不够,他们同样可以通过康复得到更好发展,甚至可以就业。

  “妈,咱开个餐馆,我当经理,我能帮你。”被大伙称为“梦经理”的孩子,是撺掇胡艳苹开餐馆的“功臣”。胡艳苹把自己二层茶楼的一楼改成了餐厅,有8位来自善满家园智障人康复托养中心,负责传菜、搬运等工作。2015年5月19日,全国首家智障支持性就业实训基地——阿甘餐厅正式开业。餐厅所用食材大部分为智障人农疗基地生产。

  阿甘餐厅的名字灵感来源于美国经典电影《阿甘正传》,阿甘也就成餐厅里智障人士的代名词。“智障人做事‘一根筋’,你只要教会他,就会做的很好,教他拔草一根草都不会给你留。”餐厅亏本运营半年后,现在能略有盈余。此后,胡艳苹在“善满家园”附近开了一个农家山庄,取名阿甘村,设置了农疗、工疗基地,修建了鱼塘等。又有5名智障人士有了正式工作。

  胡艳苹说,善满家园以康复托养中心为依托,对心智障碍者进行康复训练和技能培训,符合就业条件的通过岗前培训,在就业辅导员帮助下安排在阿甘餐厅工作。每当餐厅里有顾客和“阿甘们”擦肩而过时,他们都微微鞠躬说:“您好,欢迎光临。”有时他只会说其中半句,因为忘了另外半句是什么。

  可如今,他们中很多人用工资买了手机,会打电话,甚至会发微信语音和图片。

烘焙班刚做出的面包(央广网记者 王晶 摄)

  “给你,尝尝好吃不。”今年16岁的魏豪用不太流利的语言打着招呼,热情地向记者推荐自己刚做出的无水蛋糕。他不在阿甘餐厅,而是在2017年善满家园创建的专门为残疾人提供服务的“创孵示范园”学习。在这里,胡艳苹开设了以辅助性就业为主的善满烘焙坊,并通过企事业单位团购订单的形式作为主要销售渠道,已实现11名智障人稳定就业。

  “我们不需要别人因可怜我们,才买我们的商品,孩子们做的不比正常人差。”彩绘、工艺品创作……胡艳苹陆续推出了多项符合社会需求的技能项目供大家学习。

  而她的善举,也得到了当地官方的支持,并通过以购买服务的形式与善满家园有机结合,打造了集康复、教育、培训、就业、托养于一体的残疾人扶贫助残全链条融合发展新模式,并于今年成立了九台区善满家园残障人综合服务中心。

徐国辉的“宝贝”(央广网记者 王晶 摄)

  一些患有肢体残疾的人士纷纷前来“求学”。这些人中,最小的只有12岁,最大的53岁。在今年的东北亚博览会上,这些残疾学员制作的产品在不到2天时间内便被销售一空。就在记者去的前几天,柳编组的肢体残疾人徐国辉刚刚拿到3000多元的销售收入,这是他设计和编制的“农家院”等柳编工艺品卖掉后得来的收入。

  这笔钱于是他而言,分量很重,有关尊严,49岁的他终于可以不再依靠父母过活。“让他们由受益者变建设者,从脱贫到致富。但很多时候对残疾人来说,精神上鼓励是最需要的。”据记者了解,综合服务中心年培训计划残疾人学员500人次,培训中心在为学员提供免费食宿、接送等服务的同时,还形成“一园多点、统分结合“的农村残疾人就业模式。目前,已设土们岭等6个实训就业点。

  残健融合“新家园”

  目前,包括长春公交集团等70余家企业,将中心培训合格的学员收纳至囊中,提供适合他们的工作岗位。但这些还远远不够,残疾人就业,既要输血也要造血。在帮扶残疾人就业道路上,长春再次进行了探索。

  一直以来,我国特教学生在完成义务教后还达不到就业年龄,就只能回归家庭,所掌握的知识就会逐渐淡忘,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记者来到九台区善满家园残障人综合服务中心,见其与九台区特殊教育学校联合办公,该学校为善满家园提供了3400平方米的培训场地。

  在三层中心所属的彩绘实验室,十几名残障孩子们正在学校老师与中心彩绘师的指导下,认真地做套娃彩绘。这是服务中心面向22名在校特教学生,开设符合其自身特点的彩绘职业培训课程。“现在特殊教学通过与善满家园的有机结合,在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同时引入职业教育,并对完成义务教育的学生提供职业培训。”正在为孩子们上课的老师高翠咛告诉记者。

  吉林省残联副理事长李德富表示,未来善满家园还将开办职业培训学校,让完成义务教育的特殊孩子直接参加职业培训做好无缝衔接。

九台区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们正在上彩绘课(央广网记者 王晶 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过去我国多地确保残疾人基本生活都以给钱、给物,接济救助为主,但始终难以帮助贫困残疾人家庭摆脱贫困。”在中残联相关负责人看来,服务中心通过以教育为引领、培训为手段、就业为目的、康复为保障、托养做兜底的运营模式,让更多的残障人士通过劳动获得尊严。这确是一种可持续、可放大、可复制的全新模式。

  现托养中心已有多名智力障碍家庭的孩子生活在这里,李德富解释道,这样就可以让残疾家庭成员不必为智力障碍的孩子生活所担心,从而走出家门去工作就业,来提高家庭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同时生活在托养中心的孩子通过培训和锻炼后可逐渐提高生活技能水平提升自立能力,为其将来的回归家庭独立生活奠定基础。

  “让他们平等参与社会活动,孩子也能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让自己的智力慢慢成长。”这些年,不少智障孩子离开了托养中心逐渐回归社会,如今还有50余位留在善满家园。不少人想给胡艳苹捐钱,但都被拒绝了。“大家的好心我领了,我不想把这个事情做偏、做歪。”

  从康复托养,到农疗、工疗的辅助性就业,再到阿甘餐厅的支持性就业,胡艳苹为智障孩子融入社会铺设了一条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