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丽水10月18日消息(记者孙冰洁)时值金秋,浙西南小城松阳的茶园仍是一片翠绿,依山势起伏的千亩茶田间,不时能见到在田地里劳作的茶农们。而在这一望无际的茶园中,目光很容易被茶园内矗立的一座醒目高塔所吸引:它,就是专门为茶园提供气象服务的茶园生态气候站。

浙江松阳大木山茶园内的生态气候站(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记者 孙冰洁 摄)

  松阳,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茶叶产区。其境内的大木山茶园核心区块面积达3000余亩,既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也是浙江省唯一的全国首批绿色食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据了解,目前,松阳全县茶园面积达12.63万亩,以浙江4%的茶园面积,产出全省8%的茶叶产值,成为浙江生态绿茶第一县。

  茶叶种植受天气影响显著。而随着全国不少地区都在大力发展种茶业,竞争也尤为激烈。在此情况下,要保证茶叶的产量、提升茶叶的质量,茶叶生长、采摘过程中的气象保障尤为重要。对此,松阳气象部门采取的方式是:通过建立站点、专家指导、实地调研、直通服务等多种形式对茶农、游客和景区管理部门进行点对点的服务。

10月18日,松阳茶产业办公室副主任,高级农艺师张林福向记者介绍茶园情况(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记者 孙冰洁 摄)

  “茶叶生长过程中最怕恶劣天气,尤其是冬春时节的倒春寒,因为这将直接影响明前茶的品质。” 松阳茶产业办公室副主任,高级农艺师张林福告诉记者,为此,气象部门和农业、旅游部门资源,成立专家联盟,每年定期开展茶情调查,并在灾害性天气过程前后开展灾情调查,尤其是针对茶农敏感的倒春寒等重点时段,多频次进行现场生态气象服务;于2015年在景区建立茶园生态气候站,以数据为支撑,开展茶叶生态气象研究;此外,还持续推进茶叶气象直通式服务,除现场调研指导外,通过短信、微信、显示屏、农民信箱等多种手段向茶农发布天气信息和农气服务材料,定期与茶农开展座谈。通过以上几种方式,可帮茶农降低至少20%的经济损失。

  将气象服务融入旅游业中,在浙江丽水并不罕见。除松阳大木山茶园外,丽水境内的另一知名景区——云和梯田,其本身就是生态气象产品转化的一个范例。

  云和梯田景区为国家4A景区,总面积约51平方公里,跨越高寒、高山、丘陵、谷地四个地质景观带,拥有梯田、云海、山村、竹海、溪流、瀑布、雾凇等多个自然景观带,是华东地区最大的梯田群。

10月18日,游客在云和梯田内游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记者 孙冰洁 摄)

  梯田以种植水稻为主,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由当地人根据不同的地形、土质修堤筑埂而形成。梯田的磅礴大气与细腻爽洁的点线相谐,田中的水和河谷中的水蒸发而上,受气流影响而形成云海,水份又被林木充分吸纳,化为云雾烟雨,驻于高山丛林,山巅时常白云缭绕,组成一幅幅变幻莫测的天然画卷,让全国各地的知名摄影师和游客纷至沓来,不少人为了一睹云海美景甚至长期“驻扎”梯田。

  然而,受限于天气等原因,很多游客在梯田景区苦等多日也难得一见,失望而归。为此,云和县气象局从2013年与县旅委、云和梯田景区合作,逐步在七星墩观景点、日出云海主观景点、最高峰白鹤尖等地建立云海视频观测设备,并在梯田景区内的下垟村、梅竹村、砻铺村和白鹤尖建立区域气象自动站,形成覆盖景区不同高度的云海视频观测网和气象要素监测网。

  云和县气象局长刘海英告诉记者,2014年起气象局开始对公众、游客和梯田景区旅游经营者等开放云海视频观测网,让世界各地游客可以通过手机app足不出户视频游云和,欣赏美丽景色;2018年正式推出云海概率指数预报产品,游客和旅游经营者可通过该产品了解梯田云海情况,合理安排云和梯田之旅,省去了不少麻烦。

  据刘海英介绍,目前除云海视频、云海概率指数和常规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外,云和气象局还开发有摄影指数、穿衣指数等气象服务产品,每日气象台有专门的业务值班员开展梯田云海情况观测等,正在研究建立云海景观分类丽水市地方标准,进一步助力梯田云海景观资源开发利用。

  如今,借助于气象提供的服务于保障,丽水的旅游业发展正迈入新的台阶。大木山茶园成为国内首个将自行车骑行运动与茶园观光休闲融合的景区。融合观光、体验、休闲等功能,实现了种植效益和景观效益的叠加,成为浙江省农旅融合发展的示范。2018年,茶园接待游客59.2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23.98万元。让景区周边村庄农民实现了“零距离就业,足不出户挣钱”, 依托景区从事旅游相关服务产业正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