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0月18日消息(记者陈锐海)《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9-2020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近日出台。《方案》提出了攻坚行动的主要目标: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期间(2019年10月1日至2020年3月31日)PM2.5平均浓度要同比下降4%,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同比减少6%。

  为何今年将目标定为“4%”?

  据记者了解,去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的目标为“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3%”,今年《方案》则将目标定为“同比下降4%”。这是如何确定的?

  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解释道:“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巩固扩大蓝天保卫战成果,重点地区细颗粒物(PM2.5)浓度继续下降。但今年1-9月,‘2+26’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54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1.9%,大气环境形势十分严峻。”

  同时,他表示,受不利气象条件影响,今年秋冬季北方风速小,气温偏高,冷空气活动少,强度偏弱,可能出现雾霾持续时间长、覆盖范围广的情况,进一步增加了约束性指标完不成的风险。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更加努力,用更多的减排量来抵消不利气象条件带来的负面影响,才有可能确保年度目标完成。因此,我们在确定2019-2020年秋冬季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目标时,按照巩固成果、稳中求进的总要求,既考虑与打赢蓝天保卫战目标相衔接,又充分考虑各地工作实际和可操作性,依据各城市上个秋冬季PM2.5浓度值与过去两个秋冬季累计下降幅度分别进行分档,设定各档改善目标。上个秋冬季PM2.5浓度越高、累计下降幅度越小、本秋冬季目标越高。同时,适当考虑各城市减排潜力,污染重的多削减,改善幅度小的多削减,重点城市多削减。”这位负责人说。

  与去年相比 今年《方案》作出哪些调整?

  近年来,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但重点区域秋冬季期间大气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生态环境部监测数据显示,重点区域秋冬季期间PM2.5平均浓度是其他季节的2倍左右,重污染天数占全年90%以上。抓好秋冬季污染治理,就抓住了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牛鼻子”,因此要深入推进重点区域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

  那么,今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攻坚方案与去年相比有哪些调整?

  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重点工作与去年一脉相承,对过去行之有效的、好的经验和做法持续予以推进,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聚焦影响秋冬季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的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立足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和用地结构调整优化,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强调标本兼治、综合施策,同时强化组织保障,严格监督执法,确保责任落实。

  一是要求更加强化依法依规,坚决反对“一刀切”。《方案》中,强制性错峰生产、大范围停工停产等要求一律没有涉及,坚决反对“一律关停”“先停再说”等敷衍应对做法。

  二是更加突出科学施策,实施差异化应急管理,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方案》要求各地进一步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夯实应急减排措施,实施企业分类分级管控,达到A级的企业重污染天气应急期间可不采取减排措施,B级企业适当少采取减排措施。

  三是更加注重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推动工业企业深度治理,加强对地方和企业的差别化指导,结合本地产业特征、发展定位等,确定治理方案。

  今年秋冬季如何减排?

  “今年的《方案》强调标本兼治。其中,‘本’就是指结构调整和企业深度治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产业结构重,结构调整任务艰巨,企业深度治理还有较大空间。”为此,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说,今年的《方案》提出几项主要措施:深入推进重污染行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企业集群升级改造,坚决治理“散乱污”企业,高标准推进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推进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强化重点行业VOCs综合治理。

  以往的经验表明,清洁取暖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改善空气质量最关键的举措,对降低PM2.5浓度的贡献率达1/3以上。因此,今年的《方案》在保障农村居民清洁取暖和温暖过冬方面,提出了以下措施:各地要合理确定年度散煤治理任务,全力做好气源电源供应保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严防散煤复烧。

  运输结构调整方面,《方案》指出,秋冬季攻坚战期间,要推进柴油货车等移动源污染治理,加快运输结构调整。

  “当前,我国移动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北京2018年污染源解析结果显示,移动源污染排放占比高达45%。在重污染天气期间,贡献率会更高。”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秋冬季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要加快推进铁路专用线建设,大力提升铁路水路货运量,加快推进老旧车船淘汰,严厉查处机动车超标排放行为,开展油品质量检查专项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