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0月17日消息(记者王启慧)“假如在一亿多中小学生的心田里都种下一颗‘我敢闯我会创’的自信种子,那我们国家就会涌现出更多的少年‘钱学森’、少年‘屠呦呦’,他们可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英雄。”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表示,在第五届“互联网+”大赛面向中学生开设的萌芽板块中,青少年所表现出的自信和创新意识让他感到惊叹不已。

  17岁的高中生叶于诚就是此次比赛萌芽板块中的一员,他用两周时间研发出一款既能杀菌又能去除甲醛、去臭去农残留的家用消毒雾化一体机,并获得了实用新型专利,同时,成为进入总决赛的项目负责人。

  创新从生活中来 做“接地气”的发明研究

  “现在很多空气净化器、净水器、加湿器纷纷进入家庭,但是各种设备性能单一、占空间、使用起来麻烦。”基于这一现状,叶于诚在繁忙的高二暑假里开始研究消毒雾化一体机。通过实验和改造,他利用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的特点,通过直接加食盐、白醋等主要原料进行电解雾化,发挥其除菌、去除甲醛、去臭的功用,研制了直流电解设备和超声波雾化器二合一的雾化除菌一体机。

  叶于诚利用3D打印技术,在已有产品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改造。(央广网记者 王启慧 摄)

  从小对生物、化学以及研究感兴趣,这已经不是叶于诚的第一个创新发明产品了。初三时,他就和两个伙伴尝试从红心火龙果中提取天然色素,并研究其功效和应用,通过实验,证明了火龙果中的甜菜色素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性,并开发出一种抗氧化软糖。“实验制作时,闻到了糖香。”叶于诚常常能在实验中获得快乐。

  叶于诚和父亲有一个共识,就是要做“接地气”的科学研究,发明创造能应用于寻常百姓生活的创新产品。“比如雾化机,好一点的在市面上销售价格上万,我们要创新就是要想办法低成本,让老百姓用得起。”叶军献把观念也融入了到对儿子的教育中。因此,从火龙果天然色素提取到家用除菌液和雾化一体机,都是叶于诚源自对生活的思考。“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叶于诚心里坚持的信条,一个好的产品能够进入寻常百姓家就是他的目标。

  在孩子心里种下一颗种子 让“创新”生根发芽

  “已经记不起他做过多少实验了,项目也有四五个了。”说起叶于诚的创新之路,父亲叶军献是他并肩作战的好伙伴,也是他最初的启蒙者。“他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非常爱吃辣条、火腿肠,我就带他去做实验,让他自己看看应不应该多吃。”这是叶于诚第一次进行科学探索,父亲的引导让他诚接触了一个新的世界,也是从这时起,他开始喜欢上了科学和研究。

  “只在学校里是练不出什么的。”为了让叶于诚看到、接触更多优秀团队和项目。叶军献夫妻俩开始带着儿子四处参加比赛,做好后勤保障,给孩子坚定的支持。叶军献犹记得第一次陪儿子参加比赛时,惊讶于现代青少年创新动力和才智:“怎么有这么多青少年科学发明创新项目!”这样的经历打破了叶军献对青少年创新的印象,也更坚定了让叶于诚尽可能多参加比赛的想法。在一家人的努力下,从区级、市级、省级再到国家级,大大小小的比赛都能看到叶于诚的身影。叶军献觉得,名次不是最重要的,从不对叶于诚施加任何压力。在比赛中让他独立应对答辩、评委问答、听取意见、学习其他团队的优秀项目经验,这才是最重要的。

  在第五届“互联网+”大会上,除参赛之外,观摩大学生团队项目也是叶军献父子俩此行最重要的事之一。“这些创新创造有生活工作中的,也有制造业、工业领域的,围绕环保和生态文明治理的项目比较多,很多‘高大上’的创意,我想都想不到。”从比赛中获取更多灵感和指导,叶于诚看到了更多在实验室里看不到的项目。

  还有8个月,叶于诚将迎来高考。“要选一个科技力量强、产业基础好、配套完善的城市去读书,这样的环境适合创新创业。”现在,他已经做好了大学期间创业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