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杭州10月17日消息(记者王启慧)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近日在浙江杭州落下帷幕。大赛共产生金奖121项、银奖286项,首次面向中学生开设的萌芽版块共产生创新潜力奖20项。清华大学“交叉双旋翼复合推力尾桨无人直升机”项目获得本届大赛冠军。

  世界大学生“双创奥运会” 引“百国千校”共同参与

  据统计,共有来自全球五大洲120个国家的和地区、1153所国外高校的6000多名大学生参加本次比赛。“堪称一场‘百国千校’参与的世界大学生双创奥运会。”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赛后新闻通气会上向记者介绍,总决赛现场参与总人数达到11159人,大赛实现了更全面、更国际、更中国、更教育、更创新的目标。

  国际赛道冠军项目负责人里多·阿卡在赛后采访中表示,中国有AI、AR等诸多先进的创新技术,在这里创业具备先天优势,这是他将项目选择落地在中国的重要原因。

  多项目挺进无人区 我国青年人才展现科研实力

  在大赛中,越来越多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工程中心的研究成果亮相,越来越多青年学子走出实验室、走向产业,实现科研成果价值最大化。涌现了一大批服务国家创新发展的项目,40多万个先进制造业、信息技术、现代农业的创业项目参赛。清华大学“交叉双旋翼复合推力尾桨无人直升机”团队,研制世界首架交叉双旋翼复合推力尾桨无人直升机,填补了国内空白,终结了美国对此技术垄断的历史。海南师范大学的“结构卫士”项目针对大型工业结构件进行检测,提前预知风险避免事故发生,通过与军校合作,将军队技术转为民用,经过资本运作后再回馈于军队。浙江大学的“智网云联——无限共算全球力交易平台”,针对全球范围内算力服务价格高昂、我国云计算市场全球份额过低的现状,搭建起无限共算全球算力交易平台——“云智互联”,为有算力需求的各方提供廉价的算力服务,惠及众多行业复杂的应用……在双创浪潮中,大学生们结合国家与社会实际需要,激发了创新意识和能力。

  与此同时,受比赛带动,各地各高校已建设了一大批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正在成型。据统计,全国高校已普遍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课数量2.8万余门,上线的在线开放课程4185门。

  发挥高校智力资源 改变农村“贫血”状态

  大赛中23.8万个创新创业项目的100万名大学生踏上“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走进革命老区、贫困山区、城乡社区,对接农户74.8万户、企业24204家,签订合作协议16800余项,产生经济效益约64亿元。

  据教育部发布,厦门大学“我知盘中餐”团队对接103个合作社,帮助农民215户,每户平均增收2100元。今年新增帮扶合作社80余家,销售扶贫产品50多万元;浙江大学“渔米香”项目奔赴江西、湖南、贵州、宁夏等地开展技术帮扶,累计脱贫8350户,实现了多村的整村脱贫;云南“彩云本草”团队针对乌蒙山区干旱缺水、土地贫瘠问题研究开发了绿色环保保水剂,带领乌蒙山区老百姓种植近千亩中药材,帮助农户由原来的年均收入3000元提高到1.2万元……“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将高校的智力资源以及社会优质资源辐射到广大乡村,改变农村“失学贫血”状态,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这是一堂最有温度的思政课,也是一堂最有深度的国情课。”吴岩说。

  “一个国家,有什么样的年轻人,就有什么样未来!”

  扎根土地,眼光放于“人”的身上,是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方向之一。中国传媒大学的“光明影院”项目,在两年时间里制作了170多部无障碍电影,为盲人群体带去艺术享受;北京邮电大学的“夕阳再晨”项目,帮扶上百万老人融入到互联网时代;温州医科大学“川藏青光明行”在六年多的时间,帮助几十万边疆地区人民科普与重获光明……大学生在创业中体现出的家国情怀和人文关怀品质让吴岩记忆深刻:“一个国家,有什么样的年轻人,就有什么样未来!”

  “‘互联网+’大赛是我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只有把人才培养工作做好了,高等教育才完成自身的第一责任、第一使命、第一任务。”吴岩表示,要努力让我国的本科教育向世界一流本科教育进军,让中国高等教育的强国梦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