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在祖国最南端不足1.2平方公里的海岛上 这群“天涯哨兵”守了40余年

2019-06-11 16:26:00来源:央广网
 
  

  视频拍摄剪辑:刘邵元 肖炬鹏

  央广网三沙6月11日消息(记者王晶 彭洪霞)摊开中国地图,中建岛几乎扎不下针尖。

  它很远,在整个西沙群岛最南端,是海南三沙市所有岛礁中距越南最近的一个;这里也是从西沙前往南沙的最后一站,过此岛后,数百海里再无露出海面的岛礁;上岛很难,从三亚码头坐船南行,即使遇上好天气几次换乘后,还要在海上漂上一整夜。

  若从空中鸟瞰,这里如大海怀抱中的一只贝壳,美得纯粹。

  可正因处在这样的位置,它同时也很“险”:面积不足1.2平方公里,涨大潮时,露在水上的只有相当于两个足球场大的地面;台风过境时,守备队主楼曾被吹斜好几度;退潮后,就仅剩下一片白茫茫的珊瑚沙,素有“南海戈壁滩”之称,时至今日也不适宜渔民在此生活。

  即便如此,44年前,住在破船上的7人小分队涉水过礁盘,站岗巡逻放哨。此后,战士走了一茬换一茬,厉兵秣马,在这个海防重地宣誓主权的存在。正如营长范期宏所言,“在这里,祖国利益非常具体,它就是头顶的那片天和眼前的那片海。”

  

  中建岛官兵在巡逻(央广网记者王晶 摄)

  

   战士们在沙滩训练(央广网记者王晶 摄)

  一

  早上6点50分,小岛上的一天便开始了:升旗、巡岛、训练、雷达监测……《当那一天来临》是官兵们开饭前必唱的一首歌。但没人期待“那一天”真的到来。

  闪着银色光辉的海水,也有外形奇特但叫不出名的海洋生物......这里的确很美,可却很难让人一见钟情。白沙滩地表温度常在60摄氏度,紫外线强到连眼都睁不开,只需几小时就能让你快速换个肤色,可战士们的耐高温训练就在这无遮无挡地暴露在烈日下,射击、格斗......一整天。

  相比白天,黑夜似乎更难捱。有时岛上无风,海面平静如镜,岛龄最长的兵郭丹阳说,站岗时甚至只听得到自己的呼吸和心跳声,“那种滋味外人实在难以体会。”可有时海风来了也很恼人,有天夜里90后战士张昕站岗时脸被吹成面瘫,离岛治疗一个月才得以矫正。

  天气同样也会带来通讯中断,原守备队队长刘杰奇,等到寒潮过去后连续收到“父病重!父病危!父病故!”3封加急电报,“不是不想回,海上六七米的浪,根本走不了。”彼时他只能是在沙滩上面朝着家乡拜了几拜;有时狂暴的台风,还会把小岛吹得变了形。一个多月见不着补给船,就连战友过生日也只能在黑板上画个蛋糕代替实物,擦去一块,就代表着战友每人分享了一块......

  “没有七分英雄胆,休上中建白沙滩。”对于这群平均年龄仅25岁的战士们来说,这些都是再寻常不过的事,老中建人过去的苦日子比这严酷得多。

  

   过去老中建人驻扎的帐篷 91892部队供图

  44年前,海军7人小分队首次登上中建岛,驻扎的帐篷被台风吹走后,他们只能住在搁浅的一艘破旧商船里,“那会儿像是回到原始社会,没水没电,需专人守着火种,每日还要和筷子那么长乱窜的老鼠抢水喝。”教导员刘长文说:“老中建人吃什么?没有蔬菜补给,每日只能就着酱油拌饭、米饭混杂着维生素片吃。”

  一名四级军士长在日记中描述他刚入伍时的小岛:“浴室是露天的,夏天边洗边流汗;有时还真担心喊口号声会把被台风侵袭过数次的玻璃震下来。”

  可相比老一代戍边人的艰苦,刘长文可以举出很多证据,证明如今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告别腐竹、海带、粉丝“老三样”,吃上六菜一汤;咸涩的苦水被换成净化水;4G网络让孤岛与世界同频共振……前几年岛上官兵们还住上了“海景房“,可由于小岛地势低,海风强且湿度大,官兵们过去只能忍着闷热关窗睡觉,直到2007年安装空调后,环境得以改观。

  可有的东西也没变。最苦时,岛上淡水资源匮乏,每人每天只能分到一茶缸淡水(连吃带用)。可即使现在有了海水淡化技术,老兵们还是坚持以前的用水习惯,洗澡时将毛巾在盆里蘸湿拧干再擦全身;空调滴下的水也会用饮水桶来接......

  刘长文说,老兵口中的传承,其实就在这琐碎的日常里。

  二

  “在这里,即使是睡觉,也是在守卫南海,在保卫祖国。”90后战士谭玉金这样说道。

  新兵连训练5公里,一位年轻战士练得太猛受了伤,动手术时麻药还没使上劲儿,明显感觉手术刀在割肉,“不怕,有人18岁就战死沙场了呢!”;“80后”张孝伟因身材健硕、孔武有力而得名“大锤”,曾为准备比武比赛,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背着几十公斤弹药箱在沙滩上奔跑;老兵邱华,西沙岛龄最长的兵,人生近乎一半都献给了西沙,如今仍在和一群毛头小伙子“摸爬滚打”......

  中建岛所处海域是远东通往东南亚的海上、空中要道;不同国籍的商船有时还会锚泊在附近海区;不明国籍飞机和舰船抵近......特殊的边情也使得他们养成特殊的习惯:睡觉前水壶要灌满新水、作训服叠在枕边、作战靴放在外侧;他们也常在码头上驻守防守,一趴一夜,不眠不休;在局势紧张的那些年,赶上春节,战士们都是荷枪实弹在码头上吃年夜饭......

  同样,这里也无时无刻不在挑战人的生理极限,48小时沙岛生存,支起头盔烧用海水做蒸馏水,借着月光追沙蟹果腹。可没训练时,他们还要给自己“加码”,围着岛跑沙滩,沙滩是斜的,一边高一边低,跑久了就感觉脚一个长一个短,后来就反过来跑一段时间。

  “中建官兵的精神是永不倾斜的。”去年刚入伍的95后新兵欧逸超说。

  

    涉水训练 91892部队供图

  

  中建岛官兵涉水冲锋 91892部队供图

  其实,他们也有所“惧”。2013年,超强台风“蝴蝶”肆虐南海……守备队主楼被台风吹斜好几度。深夜,海水突然从射击孔涌入,正在碉堡内值班的张孝伟与战友立即抱起棉被去堵射击孔,可海浪太大,棉被竟被数次顶了回来。最后可算堵住了,堡内却一片“汪洋”,仅露出一张石桌。浑身湿透的两人依偎着坐在石桌上,电话抱在怀里,通信器材放在中间。一瓶水、一盒压缩饼干、4块巧克力,两人在石桌上完成了一天两夜的坚守。

  这里每年六级以上大风天数超三分之二,类似于这样的事儿太常见。96年的一次强台风,国旗被风撕成了布条,旗杆被刮倒,战士们用背包带拴住腰,将5个人连在一起,往楼顶爬。平时只需一分钟便可登上房顶,在台风中竟爬了2个小时。

  可旗杆在楼顶边沿,人若接近旗杆,随时都有被狂风抛到楼下的危险。“没想那么多,就一心想着护住国旗了。”即使后知后觉可能搭上性命,但下次碰到,他们还会义无反顾。

  用营长的话讲,在这里,爱国可摸可触。

  一块平整的沙滩上,他们还用海马草拼成了国旗、党旗图案和“党辉永耀、祖国万岁”八个字,这是来到中建岛必被战士们拉去瞧的“地标”,他们引以为傲。这种红茎绿叶的生命,缺水时叶子会变红,被海水侵蚀时又会转绿,耐盐渍的海马草倔强生长,越是贫瘠的地方长势越旺”,像极了战士们。

  这股子劲儿,他们也同样用在了种树上。

  可早期要想在高温、高湿、高盐的珊瑚沙地种活一棵树,老兵邱华笑称:“比生孩子都难!”起初岛上根本没有多少树,白茫茫沙子比现在松软,走在上面人根本无法正常前行。

  如今眼前的一切早已看不出“戈壁滩”的痕迹。营区空地上,高大的椰子树、野枇杷树已翠荫如盖。除了增绿,它还有一个功能:遮阴挡风。可依然抵挡不住这风岛,沙岛的“威力”:有一年连续刮了三个月的台风,营区沙子一米厚,岛上的树就损失了1/4,海南植物研究所立即赠送3000棵树,他们整整种了4个月,甚至用上平时都不舍得喝的淡水浇灌,树苗长得郁郁葱葱,结果到了11月,一场台风又全没了。

  面对大自然,没别的办法,死了多少他们就种多少,只能这样反反复复。

  也有留下来的,比如”中建第一树”银毛树,就是1975年第一批栽种的890棵、15类植物中唯一存活下来的。至今,岛上收获的第一枚椰子,也仍存放于荣誉室。它曾作为一则新闻公布于世,见证着这群天涯哨兵艰苦创业的痕迹。

  

  战士用海马草种成的“祖国万岁” 91892部队供图

  

   海马草 91892部队供图

  三

  岛上守备营主楼坐南朝北,只为面向祖国。同样,国的方向,也是家的方向,更是瞬息万变的世界。

  可时间在岛上流逝并不明显,一天、两天……一月、两月好像都一样。在官兵眼中,似乎只有夏季,范期宏已经记不清上次什么时候见过雪了,也长年见不到“生面孔”,每每补给船来时,气氛就像过节,因为船来了,就有新鲜蔬菜吃,有亲人的信件快递来,就有可能跟船下岛休假。

  可每次休假时谭玉金都感到,自己与外界“格格不入”,朋友聊天时随时蹦一个新“梗”出来,他都一头雾水。

  每年新兵上岛,首长无一例外鼓励他们培养自己的爱好。因为有经验的老兵都知道,日子久了,见得最多的就是眼前的这片海,一时新鲜,看多了就会成为“心魔”。

  谭玉金喜欢健身,如今岛上有了健身房,没有任务时他就去跑步,时间长了,他的体能成绩也是队里最好的。他还喜欢去巡逻,“穿着海军服,拿着枪的样子很帅”;张孝伟好像没什么爱好,岛上有了4G网络,偶尔得空时就视频聊天,看看家人。

  可在2002年,全岛就只有一部电话,每个人一周只能打一次,一次3分钟。纵使有一肚子的话向外涌,也必须言简意赅,时间一长家人也有了默契,“你在那里守着国,我在家里守着你。”知道他一切安好后便赶忙撂下电话。

  言毕,两头都沉默许久。

  张孝伟参军14年,觉得亏欠家人太多,就连妻子小产都无法陪在身边。“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老兵邱华除了去新建的图书馆看书,还有个爱好。儿子出生当年,他在营区种下一棵“宝宝树”,看着它一点点变高,就像看着家里慢慢长大的“大宝”。

  不过,不谈及家人,兄弟们在一起时也没觉得多苦,种起菜来也不比女同志差。

  他们把菜地视如珍宝,菜地生虫,一群个头一米七八的汉子就自发地拿着手电一个一个地挑;每一位回家探亲的守岛官兵归队时,还都要带回一包泥土和肥料。过去老兵李华平从老家带着两大袋干鸡粪上汽车,因鸡粪实在太臭,差点被丢下车。

  可如今,每年定期都会有新鲜的泥土用军舰运上岛,而菜地仍保留着30多年来的传统。“没办法,搁以前那就是我们的救命菜啊。”如今菜地时蔬常新,战士们还给它起了个诗意的名字—海角田园。来岛16年,作为西沙群岛岛龄最长的兵,邱华早把这儿当成了第一故乡,“没点绿色,就不像家的样子。”

  可每个人知道,在最好的青春留下后,自己却迟早会向中建告别,离开这个家。

  但也有人就没想过脱下军装的生活,“在这儿一天就要守好一天,绝不能把祖国的边界守小了。”

编辑: 王丹蕾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在祖国最南端不足1.2平方公里的海岛上 这群“天涯哨兵”守了40余年

摊开中国地图,中建岛几乎扎不下针尖。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