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三大关键词读懂习近平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主旨演讲

2019-05-15 16:33: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5月15日消息(记者孙冰洁)“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15日上午,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从事到人,从思想到行动,从文明的传承到未来的发展;把握大势,顺应潮流,围绕“平等、自信、以人为本”几个关键词,习近平主席为亚洲文明的交流互鉴提供了“中国智慧”。

  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需要文明提供力量

  “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人类社会充满希望。同时,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更加严峻,需要世界各国齐心协力、共同应对。”

  在演讲开篇,习近平主席阐述了对当前国际形势的最新判断。他认为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义桅认为,习近平主席的这段论述开宗明义,既体现了对当前国际形势清醒、理性的判断,同时也提出应对当前复杂国际形势的智慧与思路:应对挑战需要加强合作,合作需要寻找共识,需要寻找共通的根基,需要一个共同的价值观的支撑,而亚洲数千年绵延流传的文明就是合作的根基。“中国素来讲究亲善四邻、安定友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从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做起,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为什么中国要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中国的核心意图是什么?”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战略研究所副所长苏晓晖进一步谈到,在习主席的主旨演讲中,大家都希望找到上述问题的答案,而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给出了明确的回应。她认为,当前无论是亚洲的发展,还是世界的发展,都在朝着多极化的方向演进,单边主义没有出路。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如局部战争、宗教、民族冲突等,这是亚洲繁荣稳定以及世界和平发展所面临的重要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要实现长远的发展,不但要关注经济、科技的发展,更需要文明提供力量,通过推动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来实现亚洲的可持续发展,挖掘亚洲国家地区合作的新潜力,进而推动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亚洲文明因开放、包容、自信而美丽

  “璀璨的亚洲文明,为世界文明发展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人类文明因亚洲而更加绚烂多姿。回顾历史、展望世界,我们应该增强文明自信,在先辈们铸就的光辉成就的基础上,坚持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努力续写亚洲文明新辉煌。”

  从《诗经》《论语》《源氏物语》等名篇经典到长城、泰姬陵、吴哥窟,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强调,在数千年发展历程中,亚洲人民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果,为世界提供了丰富的文明选择。

  苏晓晖认为,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主席“平等相待、互相尊重”的文明观:文明之间只有差异,没有高下之分,没有任何一种文明能够高高在上,凌驾于其他文明之上,而这一直是习主席所阐释的文明观中的一个核心理念。

  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丁一凡认为,习主席的“平等”文明观既是其外交思想的延伸,同时也是对当前一些国家极力渲染的所谓“文明冲突论”的有力驳斥。“认为自己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诚如习主席所言,丁一凡指出,随着民粹主义在一些国家地区的崛起,自19世纪诞生的种族主义思想在当前有抬头之势,习主席对于亚洲文明历史的阐述是在正本清源,亚洲文明之所以能够延续至今,其中最重要的经验就是兼容并蓄,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亚洲文明是一种开放、包容,互相学习的文明,是一种平等的文明。‘强盗’逻辑是对文明的背叛,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必不能长久。”

  苏晓晖还注意到,习近平主席在主旨演讲中特别强调了如何推动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在他看来,各个文明之间不但要相互学习,而且要为别的文明提供更多的助力。她认为这一理念在当前亚洲文明交流的过程中会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通过文明交流互鉴还可以推动创新、开放思路,这对亚洲的经济发展和繁荣也会带来更多的助力。

  以人为本,文明因互鉴与交流而丰富

  “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

  面向未来,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提出了四点期许,希望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

  纵观整场演讲,苏晓晖特别注意到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强调的“人”的作用。她认为,纵观亚洲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人都是文明交流互鉴中最重要的载体,在当前更要发挥人的作用。在与周边国家交流的过程中,在促进亚洲的发展过程中,中国近年来始终坚持并践行以人为本,如大力加强文化、旅游等方面的民间交流,促进民心相通。“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文明的交流互鉴与民心相通相辅相成、互相成就。”苏晓晖说。

  推动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丁一凡认为共建“一带一路”就是很好的例证。他指出近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间的交流往来,除了基础设施建设外,更注重民心、文化的沟通交流,无论是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节,还是签署一系列人文领域的合作协议等,都在强调以人为本的交流互鉴。

  开放包容的文明需要交流互鉴,王义桅认为,这启发我们,应对当前的形势,展望未来的发展单靠技术创新远远不够,更需要文明的创新,不仅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要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在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过程中共同应对挑战。“我们的文明要更有包容力、更有创造力、更有耐久力,把这三个体现好,我们就能创造亚洲文明的新辉煌,让中华文明在复兴之路上更有活力。”王义桅说。

编辑: 王文伟

三大关键词读懂习近平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主旨演讲

推动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丁一凡认为共建“一带一路”就是很好的例证。他指出近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间的交流往来,除了基础设施建设外,更注重民心、文化的沟通交流,无论是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节,还是签署一系列人文领域的合作协议等,都在强调以人为本的交流互鉴。